從ISSCC 2019看電源、模擬、數(shù)據(jù)轉換器、前瞻領域的技術動向
3.3另一個分場是Noise-shaped與基于VCO壓控振蕩器架構的ADC。Noise-shaped SARADC與連續(xù)時間的Δ-ΣADC主要的趨勢是把帶寬做得更寬,又同時保持很高的動態(tài)范圍及更高的功耗效益。從圖8可以看到,其中一ADC實現(xiàn)了100MHz帶寬,以前較多都以奈奎斯特ADC架構來實現(xiàn)。而且第一次,有采用了7nm的FinFET技術做的ADC被錄用,是聯(lián)發(fā)科公司的技術。實際上,評委不會只看制程的先進性,最重要是看文章電路的創(chuàng)新性和性能領先性。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biyoush.com/article/201812/396093.htm此次聯(lián)發(fā)科展示的Δ-ΣADC達到79.4dBSNDR、25MHz帶寬和很高的品質因數(shù)FoM(如圖9)。用于其通信芯片組。澳門大學提出了100MHz帶寬的連續(xù)時間Δ-ΣADC,相比以前發(fā)表的同等帶寬的ADC,功效提升了兩倍。
3.4還有兩場活動。其中之一的技術課程是介紹最新的ADC噪聲整形(noiseshaping)技術,由TI公司的高級工程師主講。另外一個論壇是針對不同應用的ADC優(yōu)化方案,涉及IoT、5G、4G/LTE通訊、汽車雷達、光通訊等。
4前瞻技術趨勢
澳門大學麥沛然教授介紹了前瞻論文。有三個部分:第一是新興技術,有3篇論文,其中2篇來自亞洲;第二是跟人類的互動與健康相關的應用技術;第三是最新的研發(fā)技術,包括量子和光子技術。
這部分有十幾篇論文,其中7篇來自于亞太,比歐洲的3篇多,比美國的9篇少一點。遺憾的是,中國大陸沒有一篇論文入選。也可以看出,在前瞻和題目的定義上,我們還是有差距的,在如何找到一個創(chuàng)新性的題目來開展研究方面,還是美國比較強。
4.1新興技術方面只有3篇論文(如圖10),第1篇論文是怎樣集成非易失FPGA。非易失存儲器很常見,本次介紹的是非易失FPGA、CPU與STT-MRAM集成,在超低功耗情況下,將系統(tǒng)做起來。如果我們將這些技術用在IoT應用上,這些非易失FPGA可以耐受有一段時間是沒有電能的場景,還可以通過能量采集來滿足長時間的工作需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