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有結構光:機器眼中的立體世界 還在發(fā)生若干變化
AR/VR中的位姿估計技術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biyoush.com/article/201812/395780.htm為什么我們在玩AR體驗的時候,經常會覺得手機里的東西放在攝像頭視野中并不真實,像是漂浮在地板上一樣。
這就是因為位姿估計算法不夠精準,無法正確定位物體的空間關系。在機器視覺技術的進化下,今天很多位姿估計技術正在同步進化。比如基于動態(tài)特征提取算法,達成的動作定位今天已經比較成熟。
這東西聽起來挺玄乎,到底是干啥用的呢?它的最大應用場景,就是在VR/AR正確處理場景中動態(tài)物體的空間關系和運動軌跡。比如你在VR里玩踢球游戲,球應該在什么位置挨踢,以什么軌跡撞墻,都有賴于位姿估計算法來校準。
在機器視覺算法的幫助下,更精細的位姿估計正在到來,而這也加速了成熟MR體驗的到來。另一方面,在VR設備或者手機當中,基于攝像頭與傳感器協(xié)同運作來完成位姿估計,也是沉浸技術中即將發(fā)生的一個亮點。
通過散亂數(shù)據(jù)達成三維建模
3D機器視覺的最重要任何,肯定是基于數(shù)據(jù)來實現(xiàn)3D建模。這個應用在產業(yè)端十分重要,地理信息系統(tǒng)、勘探、工程,以及無人駕駛,都需要大量的3D建模工作來參與。
而消費者級的3D建模今天也在到來,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在手機端通過3D結構光來完成數(shù)據(jù)收集,從而達成3D建模的玩法。
跟3D感知一樣,3D建模也是利用攝像頭或者傳感器來收集數(shù)據(jù),最終通過不同的解決方案完成建模。
然而這個領域還是有很多問題等待解決。比如說,今天我們進行3D建模時,還需要非常痛苦的一點點收集數(shù)據(jù),必須保證數(shù)據(jù)的對齊和精準排列。否則出來的3D模型就是雜亂無章的。這顯然讓大眾完3D建模的熱情減退,并且給很多工程級項目增添了非常多難度。
AI的到來,正在幫助這種情況有所改變。在深度學習算法的幫助下,機器視覺領域正在研究如何在散亂、不規(guī)則、巨大數(shù)量的數(shù)據(jù)中完成3D建模。這需要對抗生成以及先驗表示等非常多的方案,但帶來的效果非常值得期待。
比如說今天已經有3D建模方案,在深度學習的幫助下實現(xiàn)對密林的重建。然而其用來進行點云建模的圖像數(shù)據(jù)中,有很多被樹葉遮擋的部分。這時候就可以用AI來增強3D建模的先驗知識,主動“腦補”出遮擋物背后的真實樣子。
不僅是修復遮擋模型和瑕疵數(shù)據(jù),機器視覺技術與3D建模的融合,還可以讓很多無人設備具有更雪亮的“眼睛”。比如無人駕駛汽車,或許可以基于“大腦”中的3D建模算法,來腦補智能攝像頭尚未發(fā)現(xiàn)的環(huán)境。這點在復雜立交橋和停車場中格外有用。
在消費者端,3D建模與機器視覺的結合也將帶來新的想象力,比如消費者可以根據(jù)照片來重建精準的3D模型,或者傻瓜式完成建模要用的數(shù)據(jù)收集。讓不那么專業(yè)的人也能建設出專業(yè)的3D模型,這個改變背后的想象力驚人。
更好的深度傳感器解決方案
還有一個機器視覺技術和3D的交匯,主要發(fā)生在無人機領域。
無人機今天進行測繪和航拍時,必須附帶對空間的理解能力,否則拍照不準事小,撞了南墻事大。而這個能力主要來自于攝像頭和傳感器進行空間閱讀。
隨著消費級無人機的不斷升級,人們對無人機拍攝效果要求也不斷升高。無人機必須不斷在更遠的距離、更極端的天氣、更復雜的運動中拍攝畫面。然而傳統(tǒng)的傳感系統(tǒng)解決方案已經快要跟不上用戶的期許。
今天的消費級無人機,一般采取兩種感知解決方案,一種是雙目視覺技術,比如大疆的某些產品;一種是結構光傳感器,比如微軟的Kinect。而這兩種主流方案都是有一定局限的,比如感知范圍都有限,難以完成遠距離作業(yè)。再比如雙目視覺技術在黑夜中會失靈,所以無人機夜拍一直是個大坑,然而結構光技術應對不來強光,一到中午無人機就石樂志也是很心塞的。
更好的解決方案,在于將傳感器與智能攝像頭結合起來,達成可以適應不同天候與天氣,并且可以長距離感知的新型傳感系統(tǒng)解決方案。
今天,用機器視覺技術中的很多算法,協(xié)調不同的傳感設備工作,讓無人機變成“多眼無人機”,正在成為流行的解決方案。機器視覺算法大量加入無人機傳感器,還可能帶來軌跡拍攝能力提升,讓無人機獲得拍攝整體環(huán)境,或者精準捕捉動態(tài)物體,比如說運動中的動物和車輛的能力。
以上幾個技術趨勢,都可能成為機器視覺和圖形學應用的下一步熱點。這個領域看似偏門,事實上卻能影響今天科技市場中的風吹草動。
讓機器看到立體世界的游戲才剛剛開始,機器與人類在某一天可以用同樣的視角相互凝視,或許才是這個故事的終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