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寫作:人工智能敲門磚還是炮灰?
互聯(lián)網(wǎng)日新月異的發(fā)展總會帶給人驚奇和震撼。這幾年風頭正勁的人工智能也不例外:這邊廂是谷歌研發(fā)的機器人AlphaGo在圍棋界橫掃千軍,讓世界冠軍柯潔淚流滿面,宣告了機器人從跳棋到國際象棋到圍棋在棋牌領域的絕對優(yōu)勢;那邊廂是一個接一個推出的寫稿機器人,在新聞領域開花結(jié)果,時時鼓噪著大眾視聽。以至于不斷有聲音驚呼“媒體已經(jīng)江河日下了,記者編輯們的飯碗這就要朝不保夕了。”甚至于也有觀點認為,作家馬上也就要被機器人取代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biyoush.com/article/201812/395408.htm棋牌游戲,因為有很強的邏輯性和數(shù)理性,人工智能依靠技術發(fā)展很容易樹立絕對權威,運算能力遠不如機器、還容易疲勞的人腦很容易落敗。但是說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會被機器人全面攻陷,筆者是持懷疑態(tài)度的。
目前應用機器人寫作最多的新聞傳播領域,機器人的稿件主要集中在體育和財經(jīng)行業(yè)。具體來說,因為這兩個行業(yè)屬于信息密度高、數(shù)字密集且瞬息萬變,絕大部分媒體報道都是快訊,比如某場賽事的比分進展、運動員狀態(tài)、股市變化等等。這種信息人工處理非常耗用時間和精力,屬于勞動密集型的工作,應用機器人來進行處理,不失為一個好辦法?,F(xiàn)在技術的發(fā)展,只要定制好程序和發(fā)稿模板,機器人應付這種簡單的稿件完全沒問題的。
在尼克的《人工智能簡史》里面介紹了人工智能領域存在的強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的區(qū)別。
強人工智能就是能造出全面超越人類的機器,就像《黑客帝國》《我,機器人》《銀翼殺手》等影片描繪的那樣,機器人具備統(tǒng)治世界的能力。而弱人工智能是指能造出在某些方面——例如下棋、人臉識別——超越人類的機器,機器人還是人類世界的工具,是人類社會進行生產(chǎn)生活的好伙伴。毫無疑問,目前的機器人寫作可以歸為弱人工智能的領域。
但是,這不意味著機器人就可以進行超越人類的文學創(chuàng)作。從目前的技術發(fā)展進度來看,應用機器人進行小說、詩歌等復雜文體創(chuàng)作的都不是太順利,靠程序自己飆車寫出來的東西基本上都不是“人話”,沒法看。而宣稱已經(jīng)寫出來且能通行世間的作品,稍加辨析,不難發(fā)現(xiàn)后面有強力的人工干預痕跡。實打?qū)崄碚f,一些機器人寫作出來的新聞稿,都能看到人工干預的痕跡。
如果,真要讓機器人創(chuàng)作出符合人類審美的作品,首先得問機器人是否具備審美?然后需要思考一下機器人寫作的出路在哪里?說到這里我們需要先明晰一個問題:機器人寫作目前是公關行為還是技術趨勢?
要知道,一項新技術發(fā)展進步,需要獲得社會層面的認可才好舉步前行。商鞅在秦國變法,都首先在城門口立了一根桿子,發(fā)布告示說能把桿子搬到北門者有重賞。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讓百姓看到了變革的希望,變法得以迅速推展開。城門立桿是一次漂亮而成功的公關行為。在當下信息爆炸的社會,公關更是具備金手指的作用,新興技術也更為看重吸引大眾眼球。面向全世界直播的下棋、在國際性會議上用人工智能直譯、在北京五環(huán)上無人駕駛飆車等等,除了展示技術實力之外,還有非常濃重的走秀意味,吸引眼球。
寫稿的機器人也概莫能外。因為技術門檻相對較低,一般具備一定技術實力或者經(jīng)濟實力的機構,都可以參與其中。再加上操作過程不對外公開,具體寫稿水平于大眾而言是無從知曉的。目前應用寫稿機器人的公司機構,除了大型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具備研發(fā)實力,某些機構推出的機器人更像是一次公關,比如西部某新聞APP上線儀式上推出的寫稿機器人,噱頭味兒十足。他們坐擁著良好的資源都不能夠做好新聞的本職,新媒體轉(zhuǎn)型都艱難異常,何談能夠抓住新興技術的潮流呢?
機器人寫作的未來前景如何?在我看來,可能會逐漸被拋棄,公關起到的作用只是一個敲門磚。我們往往欣賞的是作家及其作品,而不是作家執(zhí)筆的手?,F(xiàn)在所鼓吹的風頭,如果技術發(fā)展穩(wěn)定,將來也許會成為人工智能的一個模塊。或者一直沒有技術突破,不能匹敵人類的審美功能,成為歷史垃圾場的物品。想當年,“深藍”戰(zhàn)勝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以后,IBM即解散了研發(fā)團隊,一將功成萬骨枯。等到IBM推出人工智能品牌“沃森”的時候,“深藍”已經(jīng)化為浩渺煙塵。
無數(shù)的科幻作品和評論觀點都在勾勒未來世界,大體上都是機器人成為社會的一部分或者主流,人類的作用被日益壓縮。在這個復雜的時代,技術進步已經(jīng)超出了人類的想象,未來世界可能超越了人類社會的認知。在技術逐漸占領了人類的領地以后,還有哪些是人類最后的屏障呢?也許審美和對世界的理解,是這個屏障之一吧。
當然,任何時候都不能低估技術的發(fā)展,也許有一天技術足夠強大,到寫出超越莎士比亞、托爾斯泰、曹雪芹的作品也不是難事的地步。
劉慈欣在《詩云》中描繪了一個文明進化到宇宙最高程度的神,在面對人類詩詞時候的錯亂,以至于要動用全太陽系的資源來寫出所有的詩詞,造出了一塊一片直徑一百億公里的,包含著全部可能的詩詞的星云,要在審美上超越人類。但最終結(jié)果缺失徒勞的,“借助偉大的技術,我寫出了詩詞的巔峰之作,卻不可能把它們從詩云中檢索出來”。技術的作用在劉慈欣眼里是有局限的,無法觸及智慧生命的精華和本質(zhì)。
但也許存在一種可能,機器人具備意識以后,拋開人類,所有的東西都是寫給機器人看,這意味著人類可能會被最終拋棄。所以,人類發(fā)展技術來武裝自己,成為人與機器的混合體,機器也在加速進化,成為機器“人”,仍如劉慈欣的感嘆,“我們都在走向?qū)Ψ健薄?/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