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yī)生把斷肢再植技術推向世界神壇
前段時間,園子里的一個病例引發(fā)了廣泛討論。據悉,該病例為中國人民解放軍 89 醫(yī)院一項斷肢再植手術,歷時 17 小時完成,6 段 9 節(jié)斷指全部存活。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biyoush.com/article/201701/342790.htm斷肢(指)再植手術不是神話
熟悉創(chuàng)傷醫(yī)學發(fā)展的同行或許都知道,早在 1963 年,我國陳中偉院士等首次報道了斷肢再植的案例,并在 1965 年成功開展了斷指再植,隨后斷肢再植技術便被廣泛重視和推廣應用。
隨著顯微外科技術的引入和改善,我國斷肢再植的技術水平更是世界領先。截至 1984 年,據陳中偉院士等統(tǒng)計,全國再植斷肢的總成活率為 83.9% 。1986 年即有離斷再植 10 指完全離斷獲全部成活的報道,手指多節(jié)段離斷再植成功更是在 1989 年即有報道。
由此可見,上例中的手術,在中國杰出的手外科醫(yī)生們看來,并不是十分值得驚訝的事情。
中國的好技術從何而來?
那么,為什么中國的斷肢(指)再植技術如此優(yōu)秀?
首先大家一定都會想到人口基數大。斷指再植技術一經開展,上至大三甲,下至村衛(wèi)生院都在學習這項技術。截至 2003 年,全國斷肢再植超過 6 萬例,而相比之下,美國僅有 2% 的醫(yī)院愿意做斷指再植,平均每家醫(yī)院每年也就做十余臺。大量的訓練當然提升了我國的技術水平。
另一方面,受我國「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沟膫鹘y(tǒng)文化的影響,比起功能的恢復,部分患者更在乎外形的完整,我們的醫(yī)生也為了追求「手術做的漂亮」將斷肢(指)再植的適應證放寬。
![中國醫(yī)生把斷肢再植技術推向世界神壇](http://editerupload.eepw.com.cn/201701/26099eb7de523f3f23edd9e3664046ac.jpg)
斷肢(指)再植手術的術前評估指證:
保護患者的生命安全優(yōu)先。存在其他損傷時先解決危及生命的問題再考慮斷肢再植,避免產生干擾。因為年齡較大、外傷較重等原因而手術耐受能力較差的患者,即使進行手術也要加強監(jiān)護保證安全。
離斷肢體的缺血時間。手指對缺血的耐受能力比較強,但建立血運的時間越短,存活和功能恢復的效果也越好。缺血時間太長會讓肢體產生不可逆的變化,尤其是肌肉組織,甚至可能在再植恢復血運后引起嚴重的并發(fā)癥。
離斷傷情的判斷。銳器切割傷是再植的良好條件,而軟組織損傷嚴重的撕脫傷、爆炸傷等相對預后則沒那么好,多處離斷平面的再植也比單一平面的離斷更難恢復功能。而離斷的部位也應考慮。例如示指近節(jié)離斷是再植的相對禁忌,以免無功能的示指反而影響抓握功能。
評估功能恢復的程度。再植存活不代表就是成功,如果術后恢復功能不佳,再植前應該充分讓病人理解這一點后做決定,避免無功能肢體反而帶來痛苦。
只有手術做得漂亮是不夠的
早在 2003 年,程國良教授關于斷肢(指)再植的討論中就提到,我國的再植后功能恢復仍欠人意 。
除拇指及末節(jié)斷指再植外,大部分斷指再植術后僅恢復捏的功能,而無握的功能,有時甚至連捏也困難。有的畸形,有的指腹萎縮,而在有關斷指再植的論文報道中稱外形功能滿意。學術交流會上把外形功能較好的資料一幅幅映出,但很少能見到一張有握拳功能的資料。
并提出斷肢再植的目的是為了恢復一個完整有功能的手,選擇斷肢再植適應證的原則應是:存活、外形、功能 , 關鍵是功能 。若再植存活一個外形差,無功能的手指不算再植成功。
![中國醫(yī)生把斷肢再植技術推向世界神壇](http://editerupload.eepw.com.cn/201701/f4d926fd42dfd8603b55d09211e863a5.jp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