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汝京出走中芯之謎:長期盲目擴張所致
“即使在落后的情況下,我們也不想放棄。2007年的時候美國在0.18微米的出口許可上拖了很久,0.13的更困難。更先進技術的65納米我們也是晚了兩年才開始做。所以,當IBM決定在45納米領域跟我們合作的時候,宣布當天我就讓人拼命把資料送來。雖然有一個人那么高,但是我命令他們日夜趕工也要送,就怕他們反悔。”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biyoush.com/article/100196.htm從存儲產品切入的策略幫助中芯國際完成了初步的知識產權以及技術積累,不過,2007年當存儲器芯片價格大幅跳水至崩盤時,中芯國際卻陷入了另一個泥潭——虧損。對于一直以來因為巨額的設備折舊處于虧損的中芯國際,由產品價格巨幅下跌帶來的損失有如雪上加霜。
面對資本壓力,2008年,張汝京最終決定退出存儲器產品市場。“當時很多人都責怪我,認為我們不應該要做存儲器,因為這個產品價格波動很大。但是在當初沒有任何基礎的情況下,這是沒有辦法的選擇,我們必須做下去。”
擴張之惑
張汝京離職后,有業(yè)內人士評論說,中芯國際長期盲目擴張造成的盈利能力欠佳,是董事會撤換張汝京的重要原因。同樣因為過度擴張,中芯國際分散了精力,不能集中重點資源在研發(fā)上進行突破,無法形成核心競爭力,才會落至今天的境地。
所謂“盲目擴張”,是指中芯國際在各個地方政府的投資。2000年中芯國際在上海成立時,僅有3條8英寸生產線。隨后幾年中,中芯國際陸續(xù)通過收購、與地方政府合資、融資租賃以及代管等方式,分別在北京、天津、武漢、成都以及深圳設立了生產線,內容不僅涉及芯片代工本身,還包括下游封裝測試以及芯載彩色濾光鏡頭等其他領域,規(guī)模異常之大。
對于這種擴張,中芯國際內部將其稱之為“菱形布局”。2008年,當中芯國際與深圳市政府達成合作分別建立,張汝京首次對外宣布完成了菱形布局的時候,外界質疑聲空前高漲。不少業(yè)內人士認為,興建芯片代工廠耗資巨大(如一條12英寸生產線約耗資15億美金,還不算后期運營費用),如果沒有足夠的客戶以及良好的管理,一旦啟動,將導致巨額虧損。
張汝京解釋說,半導體制造講究的是規(guī)模經濟。一條生產線和5條生產線帶來的成本效應顯然不同。菱形布局是個戰(zhàn)略布局,一個重要理由是靠近客戶,無論是武漢、成都還是北京、深圳,都是靠近中國芯片設計公司就近的地方。另一方面也是配合政府的政策。
事實上,作為國家重點鼓勵發(fā)展的產業(yè),從2003年開始,由于投資金額大且具有產業(yè)升級概念,各地政府都開始致力于引進芯片制造業(yè)。除了給出優(yōu)惠的土地、人才、稅收政策,不少地方政府還愿意拿出“真金白銀”,促成了半導體產業(yè)投資的高潮。
“Richard(張汝京)認為是個機會。比如武漢工廠,前期投資全部由政府代付,委托中芯國際經營,時機成熟時再進行回購。這樣上市公司就減輕了很多債務壓力,同時又獲得了產能。”中芯國際一位內部人士評價說,不過這也讓Richard后來陷入兩難。比如說做12英寸,我們在北京投了,上海是大本營,你不能不投吧,不投領導不高興。但是投了壓力太大,后來索性就是做研發(fā)。
事實證明,規(guī)模擴張帶來的不確定性給中芯國際以及張汝京本人帶來巨大壓力。除了上海以及天津工廠在盈利,中芯國際其他幾個地方工廠發(fā)展都不盡如人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