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中心 > 管理賞析
司馬遷著《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第二》記姜尚史績,然語焉不詳,全文共六段,大多為太公建齊國的發(fā)展史,記姜尚者不過六占其一,千余字而已。筆者手頭有幾冊辭書如《辭海-歷史分冊》呂尚條僅百字,《中國帝師傳》、《中國宰相傳......
“儒家從來作帝師”這句話出自長篇歷史小說《張居正》作者熊召政,他在動筆寫《張居正》之前,曾作《懷張居正》抒懷一首: 常記先生柄政時,城狐社鼠盡摧之。 書生自有屠龍劍,儒者從來作帝師。 寂寞王侯多怨恨......
《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是一種擁有某些技能的術士,指操辦紅白喜事之人等?!叭濉痹紫缺挥糜谀覍组T的蔑稱,后成為專指孔門中人。“儒”與“儒家”有別,意義不同,“儒”廣義可稱為讀書人(古稱“士”,今曰“......
管仲王霸雜用,儒法互補,韓非乃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創(chuàng)君主專制之說。韓非為戰(zhàn)國末期的韓國貴族公子,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喜刑名法術之學”,才能超群,為人口吃,而善著書立說,有《韓非子》(現(xiàn)存55篇、l0萬余字)一書傳世......
◆ 論(選擇)材量(衡量)能,謀(審察)德而舉(提拔)之,上之道也;專意一心,守職而不勞,下之事也。為人君者,下及官中之事,則有司不任;為人臣者,上共專于上,則人主失威。上之人明其道,下之人守其職,上下之分不同任,而......
先秦時期各大學派針對君臣之道都有一些議論,儒家認為君臣之道應建立在禮義的基礎之上,道家主張“無為”,墨家堅持“兼相愛、交相利”,而法家的君臣之道卻純粹歸為功利及利害關系,以為人性本惡,故需強權統(tǒng)治以去惡除暴。法家要求......
在我國長期的封建社會時期“國不可一日無君”,同時,君又不可一日無臣,是以君臣之道是當時最重要的國家興亡、社會治亂因素,儒家以為是首要的倫理綱常。“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熬?、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
[續(xù)]荀子曰:“相者,論列(評定)百官之長,要(概括)百事之聽,以飭(整頓)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勞,論其慶賞,歲終奉其成功,以效于君,當則可,不當則廢?!?《荀子/王霸》)宋司馬光云:“凡宰相,上則啟沃(竭誠開導......
自我國封建社會以來,服務于帝王之家的特殊價層――臣便產(chǎn)生了。在皇權社會里,作為“天下第一人”的皇帝是國家元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對臣民有著生殺予奪的大權。在皇帝下面,最重要的人物當屬宰相,作為最高行政首腦,堪稱國家......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熬⒊汲?、父父、子子?!惫唬骸吧圃?”(《論語?顏淵》)君主要像君主的樣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樣子,“君不君,則臣不臣”(《管子 形勢篇》)??鬃犹岢稣藗愔?,乃治國之根本。......
43.2%在閱讀
23.2%在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