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晶硅未來之爭:后進者的滋潤
2005年,無錫尚德的上市無疑在國內開啟了一個“太陽能時代”。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biyoush.com/article/94438.htm此后兩年內,太陽能行業(yè)造就了十幾家海外上市公司的“壯舉”。國內許多上市公司對太陽能亦“趨之若鶩”。
地方政府亦為太陽能布局厲兵秣馬,各地的太陽能產業(yè)園、產業(yè)基地層出不窮。
國內外太陽能電池行業(yè)的發(fā)展呈爆炸式增長,造成全球多晶硅原料緊缺,價格隨之暴漲,每公斤價格達到400美元以上,結果也造成國內多晶硅原料生產企業(yè)遍地開花。
隨著晶硅原料的一路暴漲,薄膜電池的成本優(yōu)勢似乎得到體現(xiàn)。
薄膜電池的前景如何?業(yè)內大佬對此莫衷一是。
然而,從去年9月最高峰的接近500美元/公斤,跌到現(xiàn)在的50至70美元,短短幾個月時間,國內多晶硅企業(yè)從天堂回歸人間,硅料的暴利時代已成為美好的回憶。
盡管硅料價格暴跌,進入2009年,仍然有很多企業(yè)投資多晶硅項目。
2008年,中國再次成為全球太陽能電池“大國”,全年產量達到2.6GW,這已是全球總產量(7.9GW)的三分之一。但中國還不是太陽能電池“強國”。
2008年第四季度海外訂單突降冰點,給國內光伏產業(yè)敲響了警鐘,國內光伏組件企業(yè)隨之倒閉300多家。
在我國光伏企業(yè)原材料和市場兩頭在外背景下,“只要海外市場一掐斷,中國的光伏產業(yè)必死無疑。”
于是,啟動國內光伏發(fā)電市場是共識。不過,曙光已初現(xiàn)。
2009年3月23日,財政部、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聯(lián)合發(fā)布《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關于加快推進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的實施意見》,鼓勵城市光電建筑一體化應用。
“但此次補貼辦法,示范作用大于實際作用。”有關人士表示。
而已有海外經驗表明,只有居民廣泛參與,并且從中受益,光伏產業(yè)與市場勢必迎來爆發(fā)性增長。
硅“途”
本報記者 翁海華 上海報道
在最近一次的上海光伏展會上,位于江蘇常州市的沈科硅材料公司將自己剛剛出產的多晶硅擺上展臺,但迎接它的不是掌聲,而是一聲嘆息。
“價格跌得太厲害了,已經沒有什么盈利空間。”沈科公司的現(xiàn)場人員感慨。
沈科公司似乎“生不逢時”。
從去年9月最高峰的接近500美元/公斤,跌到現(xiàn)在的50至70美元,短短的幾個月時間,讓國內的多晶硅企業(yè)從天堂回歸人間,硅料的暴利時代已成為美好的回憶。
沈科硅材料公司的投資并不大,“1個億左右,”成立時間也不長,2008年4月15日才領取公司的組織機構代碼證。
在其展臺上,資料也是寥寥幾頁,其中的關鍵一句,“年產百噸多晶硅,于2009年4月18日正式投產成功”將沈科硅材料的“后來者”身份表露無遺。
“現(xiàn)在還沒有銷售,這是我們剛出產的一塊硅料。”沈科硅材料董事長沈國良稱,成本蠻高的,(目前行情下)利潤空間有限。
而原本沈科公司計劃產能做到300噸到500噸的規(guī)模,也只有“以后再說”。
和沈科一樣,在當年多晶硅暴利的誘惑下,各地的投資蜂擁而至,資金扎堆投向硅料行業(yè)。
硅料企業(yè)開始“洗牌”
事實上,自2005年以來,國內外太陽能電池行業(yè)的發(fā)展呈爆炸式增長,造成全球多晶硅原料緊缺,價格隨之暴漲,每公斤價格達到400美元以上,結果也造成國內多晶硅原料生產企業(yè)遍地開花。
硅料生產投資一時趨于瘋狂,先是2006年,由亞洲硅業(yè)和青海新能源集團共同出資,在西寧東川工業(yè)園開工建設年產1000噸多晶硅生產線。
緊接著,南玻集團5000噸多晶硅項目、江蘇大全6000噸項目、通威集團1萬噸項目、天威英利5000噸項目、愛信硅科技1萬噸項目、亞洲硅業(yè)6000噸項目、江蘇陽光4500噸項目、大陸產業(yè)投資集團18000噸……還有2008年投產的江西賽維LDK的1.5萬噸項目,以及無錫尚德對硅料項目的投資。
據悉,目前國內有近50家公司正在建設、擴建和籌建以西門子改良法為技術路線的多晶硅生產線,從2005年到2010年間,總建設規(guī)模超過10萬噸,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這個速度在全世界令人驚奇。
再來看看我國多晶硅在全球所占份額,從2006年的不到1%,到2007年占8%,而到2008年,我國的多晶硅產能已經達到全世界的37%。根據預測,2010年將超過39%,之后大致在40%左右。
但隨著2008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使得國內多晶硅企業(yè)受到較大沖擊。金融危機使全球經濟衰退,對多晶硅的需求也明顯減少,價格也大跌,從2008年最高的500美元/公斤,降到目前的六七十美元左右。
峨嵋半導體材料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馮地直坦陳,硅料暴利的時代已經過去。
峨嵋半導體材料研究所是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可以同時提供電子級半導體硅材料和太陽能級硅材料的廠家。其分別于2008年建成500噸電路級多晶硅,2009年3月建成1500噸太陽能級多晶硅生產線。
永祥多晶硅的一位人士也表示,盈利已沒有預期的好。
永祥多晶硅是通威集團和四川巨星集團共同投資組建,其硅料項目計劃分三期,總規(guī)模1萬噸,投資60億元。第一期已于2008年9月正式產出,現(xiàn)每月產量60噸,今年產能1000噸左右,但目前只能完成70%(由于市場因素)。據悉,其明年的產能達到3000噸,目前客戶主要包括浙江昱輝、天合光能、江蘇陽光等國內大企業(yè)。
而對于那些新開工的企業(yè)來說,“已沒利潤可言,”上海新能源行業(yè)協(xié)會的一位專家指出,這些企業(yè)投資組建時,都是高價買的機器,而且很多都是過時的設備,導致成本高企。
如河南伊川去年12月開工的1萬噸多晶硅項目,在這種行業(yè)背景下,盈利就非常困難。該項目發(fā)起人為當地知名民營企業(yè)洛陽天源集團,在2008年6月——光伏行業(yè)最火爆的時候——組建了洛陽世紀新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計劃總投資50億,年產1萬噸硅料。
事實上,多晶硅提純核心技術掌握在美國、日本、德國等少數發(fā)達國家的7家廠商手中,其依靠世界最先進的多晶硅生產技術,每公斤多晶硅的生產成本約為25美元,而國內企業(yè)平均約為80美元。
市場價格還在下跌,上述上海新能源協(xié)會的專家透露,最近幾天,有硅料廠家私底下的報價只有四十六七美元左右。
隨著價格暴跌,包括浙江昱輝在內的很多太陽能電池企業(yè),開始重簽或修改硅料長單。不久前,全球最大多晶硅制造企業(yè)之一MEMC公司就與無錫尚德、一家臺資企業(yè)修改了長單中的多晶硅價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