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國互聯網產業(yè)的三大熱點解析
盤點2008奧運、視頻和SNS三大熱點,讓我們對中國的產業(yè)有了更多的信心和期待。
2008年Q3已行近尾聲,盤點在這對整個中國都具有非凡意義的一年里,中國互聯網產業(yè)所經歷的機遇和收獲,奧運、視頻和SNS無疑成為最值得關注的三大熱點話題。
熱點一:
奧運會到底給中國互聯網帶來了什么
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的進步、文明和發(fā)展,而互聯網作為中國和奧運會通向世界的一個窗口,通過奧運又得到了哪些收獲呢?
來看一些數據:搜狐在奧運會峰值的點擊量達到了1億人次;騰訊網每日收看視頻直播的人數超過1000萬次,8月11日(奧運開幕后的第一個上班日)點擊量接近3000萬次;網易關于劉翔退賽的視頻在24小時內突破了2000萬次點擊量……奧運帶來了各大網站訪問量爆發(fā)式的增長,而在這一表象的背后,我們能夠看到更深遠的影響。
首先,中國媒體整體實力大幅提升。關于奧運報道權的爭奪早在2005年就拉開了序幕。當搜狐以高額標的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唯一互聯網內容服務贊助商時,新浪、騰訊、網易等并不甘將這難得機遇拱手讓人,而是以聯盟的形式來回應搜狐的專美。各大門戶的傾力加盟,讓奧運期間的網絡媒體報道競爭更加激烈,無論是報道的場次數量和實時性,還是報道內容和形式的豐富性,各大門戶都顯示了極高的水平。尤其在原創(chuàng)內容的采訪和制作上,網絡媒體也顯露出鋒芒,再加上視頻直播、即時消息提醒、在線互動等功能和服務的實現,將一個更加充實、全面的奧運會通過互聯網展現給了用戶。這一點說明的不單單是中國網絡媒體報道能力的提升,而是從技術到內容的全面提升。
其次,在強大的網絡媒體引導下,中國網民的習慣也得到了巨大改變。根據賽迪顧問針對網民奧運期間訪問行為的調查和統計發(fā)現,80.3%的網民主要通過互聯網獲得奧運相關,其中69.5%的用戶認為即時消息提醒為獲得實時信息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徑;68.4%的網民通過互聯網在線收看或者點播奧運比賽,其中年齡在25-35歲之間的上班族成為主力;52.2%的網民參與過網上奧運話題討論、競猜以及寫博客等。這一組數據可以充分說明,互聯網已經成為網民了解奧運、觀賞比賽的重要渠道,而網絡的互動性、個性化也增強了網民的黏性。
第三,奧運帶來了廣告價值的提升。2008年奧運會是互聯網首次在如此大規(guī)模的國際體育盛會中展現實力,互聯網極高的傳播效率和用戶點擊率的背后,顯示的是商業(yè)價值和廣告價值的提升。很明顯,廣告主們已經關注到奧運帶來的網絡傳播的價值。據賽迪顧問統計,2008年Q2網絡廣告規(guī)模增長超過40%,而奧運帶給網絡廣告的激勵作用,并不是暫時性的。通過奧運會,互聯網的傳播效用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和展示,使更多廣告主深刻認識到網絡廣告的商業(yè)價值,而這一影響,將會是長期的和深遠的。
第四,奧運會為提供了重要動力。奧運會和殘奧會大量采用了網上訂票的模式,據統計,北京奧運會官方票務網站(www.tickets.beijing2008.cn)在正式開通的短短一天時間內,網站點擊量就達到46萬人次,注冊用戶達到3萬人。700萬張奧運門票的銷售影響的不僅僅是700萬觀眾,而是刺激了十數億中國人的電子商務神經。奧運網店(www.2008eshop.cn)的成功運作更是將奧運點燃的電子商務熱情進一步延續(xù)下來,奧運會閉幕后的8月25日,該網站總點擊量達105.4萬次,訂單852單,刷新了單日總點擊量和日訂單數量的紀錄。
透過奧運會,我們看到的不單單是基礎網絡設施的改善以及網絡媒體之間的競爭,更重要的是,中國互聯網已經向全世界證實了它的實力和商業(yè)價值,并且為未來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機遇。
熱點二:
一波三折的網絡視頻到底還能走多遠
通常來說,高風險和高收益是一對博弈,對于中國互聯網而言,恐怕沒有哪個業(yè)務比網絡視頻風險更高,而其收益又似乎還看不清楚。盡管立足未穩(wěn)的網絡視頻在2007年底的牌照風波中跌了一個大跟頭,但在奧運大潮中卻獲得了重生的機會。搜狐、新浪、網易、騰訊以及PPS、PPLive、UUSee、酷6等專業(yè)視頻網站紛紛不惜重金與央視簽約,爭得奧運視頻轉播權。
果然,奧運轉播不僅產生了巨大的在線視頻流量,而且挽救了大量專業(yè)視頻網站。有數據顯示,奧運會開幕式直播期間,主要幾家奧運網站日流量激增,不重復的獨立用戶總數達1.61億人。根據賽迪顧問的調查統計,有72.7%的網民傾向于通過網絡視頻和視頻來收看奧運會的轉播,而63.2%的網民對網絡視頻轉播表示比較滿意。由此可見,伴隨網民行為的逐漸改變,網絡視頻已經成為奧運視頻和信息的重要傳播渠道。而未來,隨著網絡視頻技術的逐步提升、網絡帶寬的提高,網絡視頻將會帶給網民更加豐富優(yōu)質的用戶體驗,更多網民對電視等傳統媒體的關注將會逐步轉向網絡視頻,從而與電視、電影形成良好的互補關系。
此次與央視的合作,也為視頻網站開拓了新的發(fā)展方向,即與傳統電視媒體的內容進行合作。一直以來,制約視頻網站發(fā)展的關鍵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視頻內容的草根化,二是視頻的版權。而通過與傳統電視媒體的合作,可以從根本上杜絕這兩個問題,而且還可能產生新的盈利空間。
熱點三:SNS究竟能否席卷中國
SNS對中國互聯網來說已經不是個陌生的詞匯了,但Facebook神話的出現,才真正讓很多人認識到了SNS的巨大影響力,他們創(chuàng)業(yè)的激情隨之迅速激蕩。很快,與Facebook類似的校內網、占座網、51.com、開心網等成為中國互聯網市場新一輪投資熱點。
盡管如校內等網站已經獲得初步成功——擁有數千萬的注冊用戶、獲得充足資金支持,但仍有很多謹慎的投資人在問,SNS到底靠什么盈利?就連Facebook都沒有很好解決盈利模式的問題,那么這些模仿者們又能靠什么賺錢呢?
事實上,當Facebook出現的時候,SNS就遇到了分岔路口:一條路是傳統的以MySpace為代表的以人際網絡關系為基礎的社交網站,而一條則是Facebook引領的以實現和豐富人們社交互動為核心的社交平臺。二者最大的區(qū)別在于Facebbok的OpenAPI的策略使其獲得了更多跨平臺、跨區(qū)域的發(fā)展空間,真正從社交網站過渡成為一個社交平臺,未來將逐漸演變成為提供技術框架和系統用戶資源的社交平臺。
兩種差異化的發(fā)展路徑,也必然導致發(fā)展方向的差異化。社交類網站將會趨向于進一步專業(yè)化和細分化,從而在區(qū)域或者行業(yè)等方面擁有明顯的優(yōu)勢,其中專業(yè)化的服務則成為這類網站的主要盈利手段。而社交平臺,通過不斷整合各類和服務,將成為更加廣泛的綜合性平臺,未來它所承載的將會突破社交平臺的局限,而成為構建于社交網絡基礎之上的個人網絡平臺,人們依賴于這一平臺進行工作、學習、生活以及其他網絡活動。這些運行在社交平臺上的軟件和服務,則為社交平臺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無限商業(yè)價值。
【責任編輯 王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