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內存價格加速崩盤
慘淡經營:賣條內存賺不到五元錢
走進中關村的各大電腦城,記者在看到DIY市場火爆的同時,卻感覺到一種異樣的冷清,這種冷清感來自城內的一塊小黑板,上面用記號筆潦草且不規(guī)范地寫著“DDR 800 1GB 110”。是的,記者沒看錯,去年年初還買700多元一根的1GB DDR2 800內存現(xiàn)在只要110元就能買到了。而且還是金士頓這種大品牌。
1GB DDR2 800內存僅售110元
當記者詢問經銷商各中緣由的時候,他們大都搖搖頭。“內存生意不好做啊……現(xiàn)在單賣內存,一條內存能賺5元就不錯了,配機的時候就更不用說了,通常還是報出低于進貨價的價格來吸引消費者。”總之,現(xiàn)在電腦城內各商家對內存的熱情普遍不高。
而記者從內存廠商那里了解到它們的盈利情況也不怎么樣。據某大品牌內存的內部人士介紹,內存出廠以后,會通過渠道商向賣場鋪貨。而渠道商往往不止一層,其中包括總代、分銷商、批發(fā)商、零售商。一層要賺3元~5元,畢竟渠道是要靠養(yǎng)的。作為內存廠商來說,賣一條內存,能賺到的錢還不到5元。因此,只有靠走量,才能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存活下來。
既然從電腦城的店面,到渠道再到內存廠商,都在叫苦不迭,那又是什么在影響著他們呢?看來我們還得繼續(xù)深入調查,從源頭來探究在這個DIY銷售火爆的九月,內存價格依然低迷的謎團。
晶圓制造商:高估了Vista
對Vista普及率的高估是內存廠商戰(zhàn)略上的一大敗筆
要說內存價格為何低迷,我們還得追溯到2005年,當時微軟準備推出Vista,而在事先Vista的各個測試版中,我們都能感到一個“特色”——對內存的需求非常高,這在當時以512MB為主流內存容量的用戶來說,顯然是不夠的。而憑借微軟在操作系統(tǒng)界的壟斷地位,各大內存廠商、內存晶圓制造商、內存顆粒封裝商似乎都看到了一塊巨大的蛋糕正在形成。大家連想都沒多想,一擁而上,加大投資、新建廠房,唯恐錯過了這班通往金山的快車。
到了2006年,內存晶圓制造商確實也因為內存顆粒價格的上漲而賺了不少錢,這更加堅定了他們繼續(xù)快速擴張的信心。因為他們堅信Vista能為他們帶來好運,畢竟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第二家企業(yè)能在操作系統(tǒng)上與它作對。當Vista正式發(fā)布后,內存晶圓生產商們傻眼了,這個經歷了5年多,花費了近百億美金,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搞出來的操作系統(tǒng)卻依然是“漏洞”百出,首先是它在兼容性方面做得并不好,很多硬件、軟件在Vista中均不能正常使用,而它又過于重視安全,在安裝軟件或是做其他操作的時候動不動就彈出UAC窗口來詢問你是否允許這個操作也讓用戶煩不勝煩。
那個時候,已經發(fā)展到SP2的Windows XP的表現(xiàn)卻是相當出色,不論從硬件、軟件的兼容性,還是從用戶的使用習慣來說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繁盛時代。而和尚未成熟的Vista比起來,用戶當然是會選擇使用已經“足夠好”的Windows XP。各大內存晶圓制造商萬萬沒想到讓Vista無法迅速普及、導致自己擴產后顆粒大量積壓的“罪人”竟是微軟自己的產品。這時候,擴產的事實已經無法改變,怎么辦?只好硬著頭皮繼續(xù)大批量地生產,每個晶圓制造商都是如此——繼續(xù)生產,廉價賣出去會虧錢;不生產,投資廠房的費用、生產設備的閑置會讓晶圓制造商損失更大。
虧損就像個停不下來的大雪球
三星、現(xiàn)代、鎂光、爾必達、英飛凌、茂德、力晶、南亞這8家內存晶圓制造商在業(yè)界是相當有名的。擴產給它們帶來了什么呢?那就是虧損,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的虧損。其他的不說,我們來看看我國臺灣省的四家內存晶圓制造商,茂德、力晶、南科和華亞科今年上半年的財報吧。其中茂德稅后虧損136.74億元(新臺幣),力晶虧損169.76億元(新臺幣)、南科虧損160億元(新臺幣)、華亞科虧損74億元(新臺幣)。這四家總共虧損了540多億元。其中第一季度合計虧損300多億元,第二季度合計虧損230多億元。這相當于一天虧損3億元,而在以前行情好的時候,是每天賺1億元,這種巨大的反差讓所有內存晶圓制造商進入了一個漫長的冬季。
從以上的數據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內存晶圓制造商不僅沒有像當處設想的那樣搭著Vista的順風車大賺一筆,反而輸得只剩條褲衩了。不過我們也可以從上面的數據中看出,第二季度在生產量沒有減下來的情況下,虧損比第一季度少。這是因為內存的制程在提升,生產成本在下降——在同樣大小的晶圓下,制程工藝越高,每塊芯片所占的面積就越小,可切割的數量就越多,因此成本就越低。再加上晶圓制造商在生產各個環(huán)節(jié)上的成本嚴格控制,使得虧損有所減少,但這并不能從根本上扭轉內存晶圓制造商虧損的情況。
近來,DDR2 1Gb內存顆粒跌破自去年1.57美元的低價,來到了1.51美元的歷史低價??磥韮却婢A制造商確實是在經歷著一個最壞的時代。這個最壞的是時代什么時候可以被終結?從去年到今年的情況來看,大家吼了無數次內存要漲價,各種內存即將漲價的小道消息我們已經聽厭了,可是到頭來內存的價格還是一路下滑。這是為什么?說到底還是各大內存晶圓制造商各自為陣,雖然一次又一次地坐在談判桌前,討論共同減產以阻止內存顆粒價格的下跌,可是誰心里都在想著讓對方減產,我繼續(xù)擴大生產,來吃掉你的市場。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地談判未果,內存晶圓大廠之間無法達成一個共識,導致大家依舊自己埋頭生產——寧愿自己虧錢,自己死在自己手里,也不愿意看到我的市場被你強占,讓你給活生生地掐死我。
另一方面,內存晶圓大廠也想通過擴大生產,讓內存晶圓市場來個重新的洗牌,把那些“小廠商”踢出內存晶圓界。但這個看似合理的算盤卻再一次落空了。那些“小廠商”們表現(xiàn)出了一種誓與大廠斗爭到底的姿態(tài),通過縮減人員開支、延緩建廠、以及不能拿上臺面來說的走私等方式來與大廠商們一直這么耗著。內存晶圓價格的低迷就像一個越滾越大的雪球,想讓它突然停下來已經是不可能了。
救命稻草就是整合、重新洗牌?
內存晶圓大廠之間的各自為陣、小廠拼命一搏的態(tài)度,讓整個產業(yè)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之中,這時候內存廠家們又在做什么呢?雖然行業(yè)整體的不景氣對它們也造成了一定影響,但這個影響還僅僅還停留在少賺一點的層面上。不還至于如內存晶圓生產廠商那樣生產得越多,虧得越多。畢竟現(xiàn)在消費者對內存的需求還在增加,所以內存廠商可以繼續(xù)去訂購廉價的內存顆粒、讓內存模組廠商給它們生產所需要的內存。晶圓制造商也會向那些內存的大廠簽訂大量的購買合約,以便讓自己的內存芯片盡快銷售出去。這也讓某內存大廠的內存顆粒庫存達到了1.5億顆,要把這些東西全部做成內存再銷售出去,還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所以想讓內存漲價,近來是看不到了。
面對這樣惡劣的一個態(tài)勢,內存晶圓制造商了打出了最后一張牌,那就是相互合作、整合,然后再給其他競爭對手予以打擊。我們剛才提到過,在業(yè)界,比較出名的有三星、現(xiàn)代、鎂光、爾必達、英飛凌、茂德、力晶、南亞8家。但實際上,它們可以分為四大陣營——三星、現(xiàn)代、鎂光和爾必達。其中現(xiàn)代選擇了與茂德合作、鎂光與南亞聯(lián)姻、爾必達則與奇夢達聯(lián)手。這樣的話,這四大集團將進行下一輪的殘酷競爭,照目前的生產情況來看,這四大集團必須死掉一個或一個以上,才能讓整個內存產業(yè)重新回到一個人人都有肉吃的好時代。
本報觀點:內存產業(yè)價格低谷已成定局
本報編輯、硬件技術專家 吳錕
擁有多年媒體從業(yè)經驗,在硬件產業(yè)具有一定知名度,目前流行一時的“SPC”(第二臺電腦)概念就是出自此人之手。
如果我們現(xiàn)在來說那些內存晶圓制造商一開始的想法就太天真,把寶全部壓在Vista上是個錯誤的話,這不免有些事后諸葛的感覺。不過縱觀近三年來的內存從高高在上的電腦三大件之一到現(xiàn)在的白菜價,該負起這個責任的不正在那些天天叫嚷著“這日子沒法過了”的內存晶圓制造商自己嗎?
我們回過頭來看,如果當時某家晶圓大廠沒有受到Vista的誘惑而選擇不擴產呢?答案依然是會過得很慘。畢竟別人都擴產變成了大廠,有了成本優(yōu)勢,自己還原地踏步,變成了小廠,到頭來還是逃不過被人步步緊逼的命運。所以,內存會賣到今天的100元1GB,并不是某一家的決策造成的,而是整個上游廠商共同造成的。內存晶圓的低價導致了內存顆粒、內存生產廠商、渠道商和零售商對內存價格的極度敏感,整體的利潤下降也就不足為奇了。
要讓內存產業(yè)重新回到以前那種好時代暫時是不可能的,至少在DDR2時代是不行了。如果真的要干掉那四大晶圓集團中的一個來保持“生態(tài)平衡”的話,也是非常困難的,畢竟誰都不是軟桃子。不過內存產業(yè)成為價格低谷的現(xiàn)實,對于消費者來是說永遠是件好事,至少大家可以隨心所欲地升級自己的內存,而不必擔心今天不買明天就會來個價格暴漲。
DIY機械鍵盤相關社區(qū):機械鍵盤DIY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