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再提“威脅論”:華為中興如何應對
一邊是來自中國的電信設備制造商華為和中興通訊,另一邊則是咄咄逼人的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后者自去年開始對兩家中國企業(yè)發(fā)起調查,并拋出了所謂“威脅論”。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biyoush.com/article/283013.htm16日晚22時(美國東部時間上午10時),美國眾院情報委發(fā)布調查報告,“警告和華為、中興合作的美國企業(yè)另找供應商”。也就是說,這是一份唱衰中國企業(yè)的報告。
大約20分鐘后,華為發(fā)布聲明,對美方的一些揣測和攻擊給予反擊。華為方面給《第一財經日報》發(fā)來了這份英文聲明,其開頭是:美國是一個法治國家,所有的指控都應基于確鑿的證據和事實。美眾議院情報委所主導的、歷時11個月完成的報告,仍然未能提供明確的信息或者證據證明其擔憂是合理的。
筆者瀏覽這份52頁的PDF報告發(fā)現,通篇對于兩家中國企業(yè)的臆斷并無真憑實據。
當天早些時候,華為一位高管在電話中接受采訪時稱,“美國市場我們還是該怎么做就怎么做。”
事實上,上述調查報告在正式發(fā)布前已經曝光部分內容,對此,中興通訊全球發(fā)言人戴澍在電話中表示,“對于這個結果,我們并不意外。”如果媒體報道符合報告內容,他只能說很失望。
華為相關人士表示,在過去的11個月里,公司透明地呈現了包括過去10年的董事會、監(jiān)事會的名單在內的信息以配合調查,“因為我們相信我們一直只是被深深的誤解。”
值得關注的是,美眾院情報委主席羅杰斯來自共和黨,對于中國兩家企業(yè)的調查正是其去年上任后極力推動的。在這個美國大選進入沖刺階段的敏感時點,大打“中國牌”正是美國兩黨拉票的慣用伎倆。中國企業(yè)則成為誤傷對象。
16日,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洪磊表示,中國電信企業(yè)按照市場經濟原則開展國際化經營,其在美投資體現了中美經貿關系互利共贏的性質。希望美國會尊重事實,摒棄偏見,多做有利于中美經貿合作的事,而不是相反。
調查溯源
在上述調查報告部分內容曝光后,華為美國發(fā)言人普拉默即表示,這份報告毫無根據地聲稱華為容易遭受網絡攻擊,這是無視技術和商業(yè)現實的行為,不顧后果地損害美國就業(yè)和創(chuàng)新。
中興通訊有關人士在一份發(fā)給本報的聲明中指出,中興通訊設備不會對美國市場造成任何安全威脅。今天,幾乎所有的美國電信設備供應商包括西方供應商在內都在中國進行生產。因此,中興通訊敦促委員會擴大視野審視整個電信產業(yè)供應鏈,所有供應商都應該向美國運營商提供一致的可信賴交付解決方案。
當天,中興通訊H股微跌,其在A股的表現則更為強勢,上漲2.60%至11.45元。
此番美眾院情報委員會介入調查兩家中國企業(yè)離不開2011年一場未成功收購的背景。當年2月,華為收購3Leaf的舉措被美國CFIUS(美國外商投資委員會,美國財政部下屬負責對海外并購交易進行國家安全審查的機構)否決。當月,華為副董事長胡侯崑發(fā)表一封針對美國市場的公開信,表示希望美國公開調查華為公司,以澄清長期存在的不真實謠言和斷言。
上述調查報告顯示,2011年年初,“新官上任”的羅杰斯等人開始推動一項針對擁有在美業(yè)務的中國企業(yè)“危害國家安全”的預查。從2011年底開始,調查也進一步擴大到中興通訊,從今年4月份開始,中興通訊與調查組開始正式而頻繁的溝通。
“這個過程中,我們提供了對方要求的所有資料,包括黨委會名單。”戴澍表示。
上述華為相關人士則告訴本報記者,“在去年一年中,我們都在積極配合美國方面的調查,提供了過去十年董事會的名單,還有每年的銷售數據、財務情況,包括邀請美國方面的人員到訪深圳總部,就是希望可以讓他們多了解真實的華為。”
按照這份披露的文件,該委員會曾在今年1月和4月到訪過華為和中興位于深圳的總部,和兩家企業(yè)的多位高管進行了交流。5月,該委員會在香港再次和兩家公司高管見面。在那次見面期間,他們見到了華為的創(chuàng)始人任正非。
今年9月,華為高級副總裁丁少華和中興北美及歐洲高級副總裁朱進云還出席了美眾院情報委的公開聽證會,在長達3小時的激辯中,盡管華為、中興都明確否認任何間諜行為,但對方仍然提出反復質疑和詢問。
事實上,盡管華為和中興在配合調查和溝通方面做出種種努力,但并未改變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的既有立場和態(tài)度。
16日晚發(fā)布的調查報告甚至建議美國政府在一些敏感部門對兩家企業(yè)的設備和零部件采取禁用措施。
目前,美國盡管是全球最大的單一電信市場,但同時也是華為唯一未能攻克的主流電信市場。
上述華為高層表示,實際上,這份報告對華為的影響有限,“本來政府機構就不采購我們的設備,還有包括AT&T在內的大運營商也基本不采購,影響能有多大呢?商業(yè)客戶不會受到影響,甚至會對這個調查影響了他們的商業(yè)選擇感到反感。”
此前有業(yè)內人士表示,從2006到2011年,華為的美國營收增長了26倍。
2012年上半年,中興通訊實現營業(yè)收入426.42億元,國際市場營收217.57億元,占比達到51.02%。
兩家公司的財報顯示,華為、中興近五年的海外營收(銷售)占整體營收(銷售)比率在2008年達到頂峰。當年,華為海外銷售收入占比75%,2011年這一數據為67.8%。2011年,華為海外銷售收入超過1383億元。同樣是在2008年,中興通訊國際營業(yè)收入占比達到了60.57%,2011年這一數據為54.21%(467.58億元)。
“該報告的本質和目的是阻撓中國公司進入美國ICT(信息、通訊技術)市場、阻礙競爭。從過去到現在,中國企業(yè)拓展國際市場步履艱辛,過程十分不容易。”上述華為相關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
事實證明,上述調查報告只是杞人憂天,今年9月,中興通訊宣布其無線通訊模塊產品進軍美國市場,與美國Power Insights公司合作。中興通訊稱,在美國主流運營商Sprint的網絡下,利用中興通訊一款無線通訊模塊產品實現與遠端地區(qū)的實時通訊。
此前,德國漢堡貝倫貝格銀行(Berenberg Bank)分析師曾經發(fā)布一份報告,稱在華為進入歐洲市場并強力競標之后,新技術的推出讓其成為“更加可怕”的競爭對手,因為新技術可以為消費者大幅降低成本。
“2004年底,華為進入歐洲市場之前,愛立信和阿爾卡特朗訊的毛利潤率能達到45%到50%,競爭對手極力將華為排擠在大額合約的競標之外的原因很現實,就是利潤。”一名曾經的華為相關業(yè)務負責人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