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全面覆蓋未來智能終端是福是禍
我國人工智能技術攻關和產業(yè)應用雖然起步較晚,但發(fā)展勢頭迅速。有數(shù)據顯示,2014年,我國市場的工業(yè)機器人銷量猛增54%,達到5.6萬臺。2014年我國智能語音交互產業(yè)規(guī)模達到100億元;指紋、人臉、虹膜識別等產業(yè)規(guī)模達100億元。有業(yè)內人士表示,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將是中國制造彎道超車的一次絕佳機會。對此譚鐵牛院士也很樂觀,他認為,人工智能將在國防、醫(yī)療、工業(yè)、農業(yè)、金融、商業(yè)、教育、公共安全等領域取得廣泛應用,引發(fā)產業(yè)結構的深刻變革。在他看來,人工智能和人類智能各有所長,融合多種智能模式的混合智能,即“人+機器”,將在未來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biyoush.com/article/279321.htm人工智能真便捷
似乎從“元老級”的蘋果Siri開始,語音助手的應用變得普及起來,有人如此評價,如果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個體,那么語音助手的出現(xiàn)則給了人們當一回小公主的機會,外出迷路又不愿意問人的時候,拉出語音助手來,分分鐘解決交流障礙癥;而一切吃喝住行方面的問題,只要能夠做到言簡意賅、意思明確,基本都能夠通過語音助手獲得幫助。
現(xiàn)在市場上流行的語音助手越來越多,其用途都差不多,既可以充當用戶生活的百事通,又能夠一定程度上陪著用戶插科打諢。它們的推出是電子產品進一步智能化的表現(xiàn),也是人工智能技術的一個應用。
在中國中文信息學會理事長李生教授看來,人工智能早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當我們搜索‘羽絨服能水洗嗎’這個問題時,搜索引擎會自動匯總網上的大量信息,計算并得到精準答案,這難道不是一種智能嗎?”
因為具備了與人交流的一些功能,機器變得更聰明,這當中離不開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突破,自然語言處理就是將人類的語言分析轉化生成計算機可以理解的語言。李生認為,搜索引擎中的意圖分析和精準問答、電子商務中的自動客服、社交網絡中的好友推薦,這些應用背后都有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作為支撐,而自動問答、知識挖掘、情感分析、圖像視頻識別等正是目前人工智能重點關注的領域,“比如解決跨語言交流的機器翻譯,目前有的機器翻譯產品已具有相當程度的智能水平,既支持文本翻譯,也支持語音翻譯和拍照翻譯,翻譯的準確度和流暢度都很好,這樣即使不懂外語的人,今后在手機上安裝一個機器翻譯APP,也可以放心地出國旅行。”李生判斷,隨著互聯(lián)網、大數(shù)據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將進入井噴期。
完全替代不可能
想象一下,隨著人工智能科技的發(fā)展,未來人類將從很多危險和繁重的工作中解脫出來,享受機器人提供的便捷服務,從而把更多精力和智慧投入到真正需要人去完成的科學研究、藝術創(chuàng)作等工作中,這樣的世界是不是更美好嗎?
不過現(xiàn)實卻并非如此愜意,在人工智能研究早期,有些科學家非常樂觀地認為,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CPU計算能力的提高,實現(xiàn)人工智能指日可待。但事實證明,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沒有預期的那么美好。直到進入21世紀,由于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推動,人工智能才進入了春天。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譚鐵牛表示,相比專業(yè)人工智能只擅長做特定的事情,人類的大腦有著更大的通用性,人類可以應對各種各樣的環(huán)境,這種能力是與生俱來,無需學習。目前來看,具備類似人腦這種能力的通用人工智能依然任重而道遠?!氨热缯f人臉識別現(xiàn)在比較火,前不久馬云在德國說用人臉識別來刷臉支付,當然不是說人臉識別不好,但有時候雙胞胎識別不了,兒子和父親也區(qū)別不開?!?/p>
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楊生對此也有同感,他認為,過去幾十年,科學家往往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機器人動作的研究上,讓機器人能像人類一樣爬、抓、行、跳等,在真正的“智能”問題上卻鮮有建樹。他打了一個比方:前50年,我們研究的多是機器人“穿衣服”這個動作,卻沒有讓機器人學會“要不要穿衣服”等感知和認知能力。
譚鐵牛說,人的大腦是一個通用智能系統(tǒng),可以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與之相比,現(xiàn)有的人工智能還做不到,因此人工智能并不比人類聰明,比如人工智能雖然可以在國際象棋比賽中打敗人類冠軍,但在對智能水平要求更高的圍棋項目中只相當于業(yè)余五段水平,目前無人駕駛的概念車只能在某些測試路段做到高度自動駕駛,而在人口密集型城市街道實現(xiàn)完全自動駕駛還需要長期攻關。
是天使還是魔鬼
幾乎從人類幻想出“人工智能”這一概念的時刻起,關于“人工智能是天使還是魔鬼”的爭論便從未停止,一方面,人們期待人工智能可以像卡通形象“大白”一樣造福于人類;但另一方面,不少人卻擔心人工智能一旦擁有智慧,人類或遭遇滅頂之災。
曾經,大眾汽車新生產線上的安裝機器人將一名技師抓住并按壓致死,有人預言人類發(fā)明的自動駕駛汽車總有一天會撞死一位人類,而《終結者》、《黑客帝國》等電影早已描繪出計算機開發(fā)超級智能、毀滅人類的反烏托邦前景,還有媒體列出12種“末日危機”,其中就包括人工智能接管世界,而近年來包括斯蒂芬·霍金、比爾·蓋茨、埃隆·馬斯克在內的一些科技和理論巨人都曾警告人工智能可能是人們面臨的最大滅絕風險,這樣的觀念從當今最聰明的頭腦中說出,不得不引發(fā)人們思考。
不過持積極態(tài)度的人也不少,牛津大學的哲學家尼克·博斯特倫就認為“人工智能不會毀滅人類”,他舉的例子是,將一名母語為英語、從未說過漢語的聰慧女孩關進一間有大量漢語學習用書的房間,要求她流利地說漢語,無論她多么聰明多么努力,也無法達到母語是漢語的人的水平,因為要想熟練掌握一門語言,關鍵是要同語言流利的人一起交流,同樣人工智能在缺少與人類自然交流的情境下很難達到人類的智能水平。
在一些科幻小說或電影大片中會有未來像機器人那樣的智能生命代替人類接管地球的場景,人工智能如果獲得超越人類的智能,是否會反過來統(tǒng)治人類,一些樂觀人士持否定態(tài)度,因為如果智商能成就權力,那國家就應由科學家、哲學家或象棋天才來統(tǒng)治,然而世界大多數(shù)國家的首腦并不是智力最為超群的那撥人,而是因為他們能力強、人脈廣、魅力十足等原因才成為領袖從而號令他人,這些特點恰恰是未來的人工智能很難學到的,況且任何占領地球的計劃都需要很多人的協(xié)作,人工智能會具備如此強大統(tǒng)一的執(zhí)行力嗎,值得懷疑。
還有人擔心,如果人工智能發(fā)展不合理,未來的人類世界不僅會處于自己創(chuàng)造的危機之中,還極有可能出現(xiàn)人群兩極化,精英人群控制智能終端,而普通大眾則在智能化產品的包圍和照顧下逐漸退化,最后成為被奴役的對象。
人工智能的發(fā)展終端是福是禍,譚鐵牛院士給出了一個較為樂觀的回答:“‘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把握得好,人工智能就是天使。”在他看來,當前,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尚處于初級階段,難以超越人類,遠不足以威脅人類的生存。任何高技術都是一把雙刃劍。隨著人工智能的深入發(fā)展和應用的普及,其社會影響日益明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