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專利“拖字訣”背后:結盟、收購、成立基金
12月11日,“根據印度時報的報道,印度德里高等法院本周通過了愛立信(印度)提交的一份申請,要求在印度停止銷售、宣傳、制造小米的智能手機。愛立信方面提起申請的理由是小米侵犯了愛立信的標準核心專利組合(SEP)。”小米印度負責人聲稱尚未接到法院或愛立信官方通知。愛立信發(fā)表聲明聲稱,在過去的3年一直嘗試與小米公司溝通知識產權專利使用許可未果,被迫付諸法律行動。12月12日,小米印度發(fā)公開信,正式宣布停售。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biyoush.com/article/266787.htm小米-愛立信專利訴訟并非個案,近幾年,特別是蘋果、三星、HTC公司之間專利訴訟此起彼伏。蘋果、三星在全球多個國家發(fā)起數十場訴訟,相互要求當地國家禁售對方的產品。小米因其市場規(guī)模的迅速膨脹成為巨人,但在核心專利領域仍屬矮子,這一蹩腳弱點顯然已經被眾多專利大鱷與競爭對手盯上,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同時,隨著高通反壟斷調查進入尾聲,關于高通“反向專利授權”模式是否被打破廣受關注;如打破,那么小米等缺乏通信核心專利的新興廠商將失去高通的庇護,而掌握核心通信專利的廠商將可以要求新興廠商繳納專利使用許可費用。
前段時間,業(yè)內傳聞“中興、華為等公司向小米、OPPO等國內廠商發(fā)律師函”事件,雖然最后以華為、中興等官方或者高管辟謠結束,拋出類似“尊重知識產權,專利是防御性的不會挑起專利戰(zhàn)”的說法。然而,筆者認為,專利戰(zhàn)作為一種正當的商業(yè)行為本身無可厚非,如此表態(tài)更多是迫于被指責作惡的輿論壓力以及時機問題,但不代表不可以用或者私下沒有君子協定。
此番,愛立信-小米印度市場專利侵權事件非開始更不是結束,是小米不懂規(guī)矩嗎,顯然不是!小米的策略是拖字訣,與時間賽跑,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接下來梳理一下小米的專利布局舉措,對其他廠商也有借鑒作用。
小米的知識產權布局之路,與時間賽跑,仍恐趕不及
小米手機、小米平板等在設計上已經廣受議論,近期發(fā)布的小米空氣凈化器的“抄襲論”更是達到沸點,但個人認為,小米顯然不是不懂規(guī)矩,而是一種選擇,其知識產權布局的腳步從未停歇。小米科技的初創(chuàng)團隊多有谷歌、微軟、摩托羅拉公司的履歷背景,積極創(chuàng)新、專利保護的意識顯然具備,而小米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周光平,更是曾擔任摩托羅拉中國研究院通信專利委員會副主席。
舉措1:自力更生,加快自有專利申請
這個顯然是最先需要做的!
小米公司,2010年4月成立,同年12月提交了第一件專利申請。根據目前公開資料顯示,小米科技已提交超過1000件專利申請,分別涉及中國、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國家。
根據PATSNAP數據顯示,小米科技的專利技術主要集中在手機的操作/控制技術(約40%)、數字傳輸(16%)、手機結構特點(約10%)、無線通信網絡(8%)、圖像處理(如拍照、瀏覽視頻等,8%)。
舉措2:參股知識產權運營公司智谷
智股公司于2012年8月17日成立,是一家知識產權運營公司,主要從事開發(fā)及轉讓技術和知識產權、技術服務、技術咨詢、知識產權許可、知識產權咨詢、知識產權培訓以及商業(yè)信息咨詢等業(yè)務。
2013年3月22日,金山軟件發(fā)布公告,小米、順為與金山軟件分別以961萬美元、500萬美元、499萬美元購買智股控股股票,交易完成后,金山持有智谷控股19.96%股份。若智谷運營得當,有望成為小米在遭遇專利訴訟時的外援。據悉,現在智谷的專利收購如饑似渴,進度驚人。
舉措3:通過智谷與第三方結盟,平臺運作雛形已現
2014年5月,智谷和英華達簽署戰(zhàn)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智能終端、可穿戴設備及3D打印等技術領域,聯合開展創(chuàng)新發(fā)明和技術轉移。
圍繞研發(fā)、專利、產品、市場的創(chuàng)新生態(tài)鏈,依托智谷與高校院所搭建創(chuàng)新網絡平臺,將英華達等企業(yè)的市場需求與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對接,實現多贏。
舉措4:控股公司收購聯芯技術平臺,收獲通信領域核心專利
2014年11月7日,大唐電信發(fā)布公告,其全資子公司聯芯科技有限公司與北京松果電子有限公司共同簽署《SDR1860平臺技術轉讓合同》,將聯芯科技開發(fā)并擁有的SDR1860平臺技術以1.03億元的價格許可授權給北京松果電子有限公司。
松果電子實際控制人為小米科技,這里不去談聯芯平臺對于小米在低端市場擴張的意義,單從專利而言,小米至少從大唐手中獲取了部分通信領域核心專利,亦或達成了專利交叉授權協議,對于其原有的專利體系是個有益的補充。
舉措5:聯合合作伙伴成立2億規(guī)模知識產權投資基金
2014年12月5日,金山軟件發(fā)布公告,宣布與小米、北京智谷等成立投資基金,規(guī)模為2億元,主要用于開展知識產權相關的投資活動。這個舉措可以理解為,為智谷進行專利收購尋求出資方與盟友。
通過上述5點,可以清晰地看出小米在聚合產業(yè)資源,把專利作為一個平臺、一個產品在運作。當下,小米科技一邊在走邊緣地帶,一邊在積極備戰(zhàn),如果未來有一天小米挑起專利戰(zhàn),也并不意外,只是這需要時間。
借政策東風,無論BATM還是初創(chuàng)企業(yè)都要保持敬畏之心才能促進真正互聯網式創(chuàng)新
12月9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更加注重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領域將迎來一系列政策紅利,知識產權保護的大環(huán)境有望得到進一步完善。創(chuàng)新應該受到保護,應當得到尊重,在一味模仿抄襲的土壤下,只會扼殺創(chuàng)新。在美國一些大型公司遇到專利糾紛10億級賠償很常見,在中國遲早有一天也會有這樣的判例出現。
近期騰訊、小米等高管不約而同的發(fā)出保護知識產權的聲音,這是一個好的現象,或許原罪不應被忘記,但更重要的是當下的行動。濫用既有的市場地位,或能取得一時利益,終究將被唾棄。
而作為互聯網初創(chuàng)公司,在一開始就要重視知識產權保護,產品研發(fā)、專利先行,構建專利壁壘,才能在被BATM盯上后有反抗的砝碼。
在知識產權保護領域,只有BATM與初創(chuàng)企業(yè)都保持一顆敬畏之心,才能迎來真正的互聯網式創(chuàng)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