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采集時代:物聯網和可穿戴設備需能自我供電
預計到2020年,全球將擁有500億到3000億臺物聯網設備,它們中的大部分屬于由新型微控制器、無線和傳感器技術支撐的小型物聯網設備。由于沒有用于數據和電源的線纜,這些物聯網和可穿戴設備必需能自我供電。但如果每隔六個月或一年,你就得幫這些設備更換電池,那就有點悲催了。
能量其實無處不在,能量收集和儲存技術其實也并不是很新。但隨著物聯網的飛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公司有興趣和動力去開發(fā)更有效的能量收集芯片、系統(tǒng)和可充電電池,以便能夠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持續(xù)使用。但對這些公司來說,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找到如何自行收集/儲存能量的方法以便持續(xù)使用,以及如何將這樣的超低功耗芯片安裝在小型物聯網設備中。
TI微能量采集開啟無電池工作時代
德州儀器(TI)電池管理市場及應用經理文司華認為,從光、熱量、振動、射頻RF上獲取能量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zhàn)在于,一般的DC/DC轉換器,如用在手持設備上的單節(jié)鋰電池,輸入電流基本在1A左右,很少做到50mA以下;輸入電壓在1.8 V以下也比較少,一般都是3 V或2.5 V以上。而太陽能(10-10000μW/cm2)、熱量(25-1000μW/cm2)、振動(50-250μW/cm2)、 RF(0.01-0.1μW/cm2)的能量采集,它們所提供的電壓非常少,可能少于1 V,電流也是毫安級或微安級。因此,能量采集技術的核心是能夠通過更先進的拓撲結構和芯片設計,把這些輸入微電源收集起來。
其次,從芯片自身來看,如何獲得更小的靜態(tài)電流也非常關鍵。目前,DC/DC轉換時1-10mA,待機時幾十個μA到100μA,關機時1-2個μA的自功耗都屬于相當不錯的指標。但對能量采集來說這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采集到的電流一共才2μA,自身就消耗1μA,相當于只有50%的能效。即便解決了這個難題,實際上還不能直接給終端產品,例如無線電廣播、ZigBee、藍牙、MCU供電,因為至少需要幾十或上百微安級的功耗才能實現驅動,所以還需要存儲元件(鋰離子電池、薄膜電池或超級電容)的配合,以實現更低的占空比。
TI此次推出的五款最新一代電源管理集成電路(bq25570、bq25505、TPS62740、TPS62737和 TPS62736)產品,主要針對低數據速率、低占空比的超低功耗設計(微瓦至毫瓦級電源),包括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搖控器、植入式醫(yī)療設備、石油鉆井平臺和管道等難以觸及的設備、以及需要大量無線傳感器供電的環(huán)境感知應用。
以 TI集成降壓轉換器的最新bq25570升壓充電器為例,其靜態(tài)功耗僅為488毫微安(nA),而且可在輸出電流低于10微安(μA)的情況下實現超過 90%的效率。bq25570不僅支持最大功率點跟蹤(MPPT),可從光伏電池和熱電發(fā)生器提取和管理電源,還支持任何能源存儲元件,例如可充電式鋰離子電池、薄膜電池、超級電容器或常規(guī)電容器等。在長期存儲期間,bq25570 供電可通過“運送模式(ship mode)”特性禁用,使其流耗不足5nA。
bq25505 升壓充電器與 bq25570 類似,但可實現低至325nA的工作靜態(tài)電流。bq25505采用自動功率多路復用器柵極驅動器,可通過能量采集電源與原電池實現無縫系統(tǒng)工作,在能量采集器不提供電能時,也能提供恒定電源,從而滿足系統(tǒng)工作需要。
除了電池管理電路外,TI還針對300mA輸出電流設計方案推出了降壓轉換器TPS62740,其可在主動工作狀態(tài)下支持360nA的靜態(tài)電流,而待機狀態(tài)下靜態(tài)電流則為70nA。這款轉換器可在低至10uA的電流下實現超過90%的效率,以及31mm2的總體解決方案尺寸,支持可編程輸出電壓特性與 DCS-Control功能。對于更低電流設計而言,TI針對200mA設計方案的最新TPS62737轉換器以及針對50mA設計方案的 TPS62736 可在主動工作期間實現 370nA的超低靜態(tài)電流,在睡眠模式下實現15nA的靜態(tài)電流,而在輸出電流不足15μA的情況下也可實現90%的效率。
超級電容器相關文章:超級電容器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