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中心中SAN架構設計八大原則
SAN是當今全球各地每一家大型企業(yè)機構最為關鍵的網絡資源。沒有SAN就沒有存儲訪問和應用支持,業(yè)務功能也不能完成。沒有業(yè)務功能就沒有生產力;沒有生產力企業(yè)也就無法生存。設計SAN來滿足關鍵業(yè)務需求正因此成為保持企業(yè)本身生存能力的一個戰(zhàn)略性組件。
數據中心SAN設計大部分常見參數包括:
可用性 — 存儲數據必須始終可被應用所訪問到
性能 — 可接受的、可預測的、一致的I/O響應時間
效率 — 不浪費任何資源(端口、帶寬、存儲、電源)
靈活性 — 優(yōu)化數據路徑以有效利用容量
可擴展性 — 隨時按需增加連接和容量
可服務性 — 加快故障排除和問題解決
可靠性 — 在SAN中設計的冗余且可靠的操作
可管理性 — 優(yōu)化傳輸和存儲管理
成本 — 設計費用控制在預算內,掌握實時運營支出
實際上,這些基本參數的適應范圍可能依據客戶的不同、SAN部署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款經深思熟慮的SAN設計可綜合考慮到所有這些因素,遵循博科SAN設計原則將有助于協調不同需求之間的矛盾。此外,即便是復雜的大型數據中心SAN也可從一個嶄新角度中獲得收益。只有從這些基本需求著手來分析現有基礎設施,這樣才能找出其中能采用新SAN設計加以解決的差距及弱點,而在分析的同時仍可重新規(guī)劃現有的基礎設施組件。
原則1: 最小化所管理Fabric架構的數量
這其中包括了物理Fabric架構和虛擬Fabric架構,因為每個虛擬Fabric架構代表著一個管理責任。Fabric架構越少就越容易管理,這道理很簡單。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功能、安全及物理限制等問題往往要求有額外的Fabric架構。只有確定SAN管理單元并經由SAN路由提供資源共享,這樣或許能在避免資源隔離的同時減少所需Fabric架構數量。
原則2: 最小化每個Fabric架構中交換機數
使用如導向器等較大型交換元件可簡化管理,將可能的Fabric架構中斷情況降至最少。在單個Fabric架構中一般擁有8到12個網域,Fabric架構事件期間要求交換機間合作要很少,這樣持續(xù)存儲事務才更為可靠。例如:Fabric OS中博科接入網關(AG)功能就可顯著減少需管理域ID的數量、優(yōu)化到SAN的服務器連接。
原則3: 限制Fabric架構規(guī)模
Fabric架構規(guī)模應加以限制,節(jié)點連接數量約在1,000到2,000個之間。盡管一些生產數據中心SAN能支持4,000或更多可用端口,但這些是例外情況,并不是常規(guī)情況。限制節(jié)點連接數有助于將每個Fabric架構的風險度降至最低。此外,若節(jié)點多于2,000個將使得分區(q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