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切斷芯片制造材料供應,世界將付出高昂代價
就在中國宣布限制對制造半導體至關重要的鍺和鎵的出口一個月后,其材料的海外出貨量降至零。北京表示,此后已批準了一些出口許可證,但這些限制是一個嚴厲的警告,表明中國擁有強大的武器,可以在圍繞科技未來不斷升級的貿易戰(zhàn)中使用。 此前,美國、歐洲和日本限制向中國銷售芯片和芯片制造設備,以切斷中國獲得可用于軍方的關鍵技術的渠道。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biyoush.com/article/202310/451461.htm“現(xiàn)在判斷限制有多嚴格還為時過早。 但是如果中國最終阻止大量出口,就會導致直接消費者的供應鏈中斷,”歐亞集團地球技術總監(jiān)陸曉萌說。
中國幾乎壟斷了這兩種元素的生產。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 (USGS) 的數據,去年,它占全球鎵產量的 98% 和精煉鍺產量的 68%。
悉尼科技大學副教授瑪麗娜·張表示,雖然美國及其盟國有其他選擇,但建立獨立的鎵和鍺加工供應鏈可能需要超過 200 億美元的“驚人”投資。 開發(fā)可能需要數年時間。
“加工鎵和鍺的精煉技術和設施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別是考慮到它們的提取和開采對環(huán)境的影響,”她在 7 月份寫道。
但除了這樣做之外,可能別無選擇。
張說,盡管這些礦產在全球貿易中只占“幾億美元”,但它們對國際半導體、國防、電動汽車和通信行業(yè)的供應鏈至關重要,這些行業(yè)的價值都高達數千億美元。
中國的主導地位
至少十年來,中國一直主導著這兩種元素的生產。
鎵是一種柔軟的銀色金屬,很容易用刀切割。 它通常用于生產可制造手機和衛(wèi)星通信射頻芯片的化合物。
鍺是一種堅硬、灰白色且脆的非金屬,用于生產可傳輸光和電子數據的光纖。
兩者都不是在自然界中單獨發(fā)現(xiàn)的。 它們通常是開采更常見金屬(主要是鋁、鋅和銅)的副產品。
荷蘭國際集團 (ING Group) 大宗商品策略師埃瓦·曼西 (Ewa Manthey) 表示,這些元素的加工可能“成本高昂、技術上具有挑戰(zhàn)性、能源密集型且污染嚴重”。
“中國在這兩種金屬的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并不是因為它們很稀有,而是因為它能夠將生產成本保持在相當低的水平,而其他地方的制造商無法與中國的競爭成本相匹配,”他說。
根據華盛頓戰(zhàn)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匯編的數據,從 2005 年到 2015 年,中國的低純度鎵產量從 22 噸激增至 444 噸。
該智庫的分析師表示,中國在鋁行業(yè)的領先地位使其在全球鎵產量中占據主導地位。
此外,中國政府實施了提高產量的戰(zhàn)略政策,包括要求該國鋁生產商建立提取鎵的能力。
這就是為什么在過去十年中,在中國以外的地區(qū)生產鎵在經濟上基本上不可行。
2013 年至 2016 年間,哈薩克斯坦、匈牙利和德國都停止了鎵的初級生產。 (德國宣布由于價格上漲,將在 2021 年恢復生產。)
其他供應商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稱,2022 年,俄羅斯、日本和韓國的鎵產量合計占全球的 1.8%。對于鍺,加拿大的 Teck Resources 是全球最大的生產商之一。 美國公司Indium Corporation也是全球頂級的鍺化合物和合金制造商。
加拿大的 5NPlus 和比利時的 Umicore 都生產這兩種元素。
但“將替代供應來源引入線上還需要時間,”《芯片戰(zhàn)爭》一書的作者、經濟歷史學家克里斯·米勒 (Chris Miller) 告訴 CNN。
它也可能很昂貴。
CSIS 人工智能與先進技術瓦德瓦尼中心主任格雷戈里·艾倫 (Gregory Allen) 表示,如果中國試圖切斷供應,全球礦業(yè)公司可以涉足鍺和鎵的銷售業(yè)務。
“這不會是瞬時的,但一些全球采礦和煉油公司已表示有意這樣做。”
7 月,俄羅斯國有企業(yè) Rostec 告訴路透社,在中國宣布限制出口后,該公司準備增加國內使用的鍺產量。
總部位于荷蘭的 Nyrstar 還表示,正在澳大利亞、歐洲和美國尋找潛在的鍺和鎵項目。
“即使用戶耗盡了這些礦物的供應,在晶圓制造過程中,鎵也可以換成硅或銦,”歐亞集團的陸說。
她補充說,在某些應用中,硒化鋅是鍺的一種次要但功能性的替代品。
價格上漲
回收或許是另一種選擇。
去年,美國國防后勤局推出了一項回收武器系統(tǒng)中使用的光學級鍺的計劃。
“工廠車間的廢料已經成為了供應來源。 還從退役坦克和其他軍用車輛中回收了鍺廢料,”盧說。
八月份,中國沒有向境外出售任何鍺或鎵。 由于商務部表示已批準了中國公司的一些出口許可證,因此該數字可能會在 9 月份反彈。
曼泰表示,最初,這兩種元素的價格可能會上漲。
據中國金屬交易服務網站易佰銀的數據,周二鎵的價格為每噸 1,965 元人民幣(269 美元),較 6 月 1 日上漲逾 17%。
同期,鍺的價格上漲了約 3%。
曼泰表示:“價格上漲將使日本、加拿大和美國等國家的生產再次更具成本競爭力,進而加劇競爭,從而削弱中國在這兩個市場的主導地位?!?/span>
“建設加工廠需要時間,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和供應鏈將會調整,”他補充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