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又出幺蛾子,同規(guī)格處理器性能差40%!
Intel前幾天正式推出了第十一代酷睿移動處理器,據(jù)稱比上一代酷睿處理器性能最高提升了40%,同時支持PCI-E 4.0、LPDDR4X、USB4.0、雷電4等接口,可以說還算得上誠意滿滿。但是這里有一個問題,如果用戶根據(jù)Intel十一代酷睿處理器的型號去購買產(chǎn)品的話,比如說筆記本,那么可能兩款筆記本采用同樣規(guī)格和型號的處理器,但處理器之間的性能差異卻能達到40%。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biyoush.com/article/202009/418102.htm這是怎么回事呢?從傳統(tǒng)來看,Intel的處理器的溫度和頻率,都和TDP有關,TDP功耗越高,溫度和頻率也會越高。當然,現(xiàn)在AMD和Intel都采用了所謂的睿頻機制,讓處理器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解放額定電壓上限,相當于透過自動超頻來提高處理器時脈,并于過熱風險出現(xiàn)的前一刻降速以確保安全。不過即便如此,Intel還是會習慣用TDP來定義處理器,反正廠商采用什么樣的處理器,性能如何,往往我們通過型號大概心中就有數(shù)了,因為每種型號的TDP是固定的。
不過在十一代酷睿移動處理器上,Intel對這項傳統(tǒng)進行了顛覆性的改變,不再用TDP來規(guī)范處理器,而是給出了一個模糊的范圍,也就是說一顆處理器可以在一個電壓運作范圍中工作。比如第十一代酷睿處理器的UP3系列,算是高功率版本的產(chǎn)品,這些處理器的運作范圍是12W-28W,換一個說法就是他們的TDP有可能是12W-28W中的任何一個數(shù)字。
Intel其實做的事兒就是把處理器的運作范圍電壓規(guī)劃了出來,至于處理器具體的TDP則交給OEM廠商,也就是各大筆記本廠商,如果筆記本廠商需要處理器性能強一點,那么就可以將TDP設計到28W,如果筆記本廠商需要處理器更節(jié)能一些,那么則可以把TDP設計到12W。
不過這也意味著用戶已經(jīng)無法根據(jù)處理器的型號來判定性能了,因為如果兩款筆記本都采用i7 1185G7處理器的話,如果一顆處理器TDP為28W,另一顆處理器的TDP只有12W,那么兩者的游戲性能最大差距會超過33%,如果加上其他單核性能和多線程性能的話,兩者的性能差異最大會超過40%,這對用戶而言是難以想象的。
Intel的本意很簡單,通過廠商的需求,進一步將同一處理器的市場定位再度細化,這樣給消費者更多選擇。但是對消費者而言,就比較麻煩了,因為誰都希望自己的筆記本又輕又薄,性能又好還省電,但是現(xiàn)在買筆記本,哪怕兩種品牌采用相同的處理器,用戶都無法判斷誰的性能更好,除非廠商刻意將處理器準確的工作電壓標識出來,但我們懷疑這種可能性很小……
那么用戶要怎么才能知道自己購買的筆記本性能到底是強還是弱呢?目前由于還沒有軟件來支持查看十一代酷睿處理器的具體TDP電壓,所以用戶只能自己測試才能知道性能,所以在購買筆記本的時候,即使用戶知道自己想買什么處理器的筆記本,恐怕也要多在幾個筆記本上跑跑分才能做到心里有數(shù)。當然如果未來有CPU-Z這樣的工具,可以明確指出十一代酷睿處理器的工作電壓的話,那對用戶就比較省心了。
目前Intel沒有打算用進一步提供識別方式,幫助消費者區(qū)分CPU是在哪一種功耗下運作,Intel認為當前Core i3 / i5 / i7 / i9的品牌結(jié)構(gòu),已經(jīng)能夠讓消費者明確辨別他們對于產(chǎn)品處理器性能的需求。換一個角度來說,Intel的確認為同一顆處理器有可能出現(xiàn)40%的性能偏差,但他們認為這并不是什么事兒,消費者在購買的時候,就已經(jīng)通過型號和廠商的宣傳了解了產(chǎn)品的特點。
不過就我們看來,Intel總是習慣將自己的思維強加到用戶身上,如果兩種相同型號的處理器,性能有著較大的不同,而用戶又無法區(qū)分的話,這顯然會讓用戶在購買時感到猶豫。而且按照Intel所說,十一代酷睿處理器相比十代酷睿處理器最高有40%的提升,而十一代酷睿處理器同一個型號的性能差異最高又能達到40%,這豈不是意味著用戶買一款十代酷睿處理器就可以達到同檔次十一代酷睿處理器性能的最低標準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