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網與電纜的關系區(qū)別解析
中國超導電纜已經研究了一段時期,實際上國內有多個領域的研究項目,其中上海電纜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工業(yè)大學和上海電纜廠協(xié)作的超導項目研究正在進展之中。
五、智能電網與光纜、電纜和綜合光-電纜
四網融合是國家電網公司發(fā)展規(guī)劃之一,公司成立了智能電網部,專門負責推進這項工作,電力網的最大優(yōu)勢是包羅了一切用戶。目前只有部分家庭擁有電話和寬帶,但所有家庭都用電,電力線上網比其他各種上網方式都擁有更多接入用戶。至于技術上問題不大,實際上電力線上網早在5年前技術已經基本成熟,并在多個地區(qū)進行了試點。如果多網合一,主要是在400伏的配電網中加一根光纖,現在光纖的成本非常低,如果光纖跟著電纜走,在技術上來說也有好處。但是四網融合涉及到多個政府部門管轄的事,不是輕易能解決的問題。目前電網系統(tǒng)內部,也需要很大的信息傳遞,所以光電合一事智能電網中必不可少的一頁。信息請登陸:輸配電設備網
1.光纖-電力電纜
光纖-電力電纜的含義是電力電纜中包含了光纖單元,光纖-電力電纜設計既應符合電力電纜指標要求,又應保護光纖,并保證光纖的信號傳輸可靠性。因為有力纜和光纜二部分組成,連接盒的設計比較復雜,所以制造光纖-電力電纜長度很長,不用中間連接盒。淺海需要連接電力電纜的情況很多,如采用光纖-電力電纜,更為方便。當代的光纖信息傳遞技術已大大超過對稱和同軸通信電纜,并重量輕、體積小和信息量大等有點。
圖9是光纖-電力電纜品種之一,注釋如下:1)高密度聚乙烯外護套;2)單模光纖;3)銅70mm2阻水導體,8.7/15kV乙丙橡膠絕緣;4)擠出的填料;5)低密度聚乙烯內護套;6)鍍鋅雙鋼絲鎧裝,鋼絲直徑為3.5mm,內層48根,外層54根。
圖10是光纖-電力電纜中的光纜單元,注釋如下:1)中心加強元件;2)單模光纖;3)PBT套管;4)低密度聚乙烯內護套;5)芳倫纖維加強(類似鎧裝);6)熱塑性隔離帶;7)銅金屬密閉護套;8)高密度聚乙烯外護套。
光纖-電力電纜的機械性能如下:1)外徑98.8mm;2)空氣中重量21.7kg/m;3)水中重量13.9kg/m;4)最大工作負荷70噸;5)軸向堅實度293.6MN;6)20℃時彎曲堅實度1.6kN?m2。電氣性能如下:1)電壓等級12/20;2)運行電壓13.8kV;3)頻率60Hz;4)額定電流265A;5)電容0.3μF/km;6)電感0.4mH/km。
光纜部分性能如下:1)光纖根數可到48根;2)外徑14mm;3)重量215kg/km;4)最大拉力2700N;5)彎曲直徑625mm;6)耐擠壓220N/cm;7)耐水壓力22.5kgf/cm2;8)運行溫度范圍為-20℃~+70℃。
2.家用網絡系統(tǒng)柔軟光纜
光纜到戶以后,建立家庭光纖網絡的要求也不斷增加,更重要的是家庭網絡的配線元件,有效的方法是將光纜傳入已經埋在墻內的管道內。然而,現有的方法并不能很奏效,因為需要調整電纜的長度和二端的連接器,此外,還需要有配合過渡到光纖的外接口,可想而知,利用已經埋設的管道,并非簡單的工作。新方法是采用可卷繞柔軟光纜使配線系統(tǒng)得到改善。
關鍵技術是制造一種“光纖卷繞繩”,既然稱它為“繩”,則其可卷繞性當然非常順手,在相當程度上可任意伸展,可隨意與電纜或連接器連接,更形象化的解釋,可把它看成是彈簧形光纜。與此同時,光纖衰減和連接器衰減也必需符合規(guī)定。國內是否發(fā)展,有待觀察。
光纖卷繞繩的結構,是具有輔助孔光纖的螺旋繩,并有覆蓋層,這種結構在彎曲時,光纖的衰減特別小,圖11為輔助孔光纖的結構,連接器直徑為125μm。
3.光-電綜合通信光纜
光-電綜合通信光纜中含一個8芯光纖單位,7個銅線四線組和9個對稱線對。該纜主要應用在通信系統(tǒng)中,如圖15所示,光纖作為大容量通信,四線組和線對作為區(qū)間通信和信號傳輸用。由于將光纖單元和其他線組絞合成纜,可降低線路的造價。至于電纜的屏蔽、護套、鎧裝等結構,可按使用環(huán)境設計,圖15中沒有表明。
4.其他綜合光纜
綜合光纜在鐵路領域中早已廣泛應用,對于智能電網也有可能需求。綜合光纜的結構,除含有光纖單元外,還包含小規(guī)格電力線、控制線、信號線、儀表線、數據線和電話線等。目前沒有定型,今后將按照智能電網規(guī)范或標準要求制造。
六、智能電網與電力電纜
智能電網另一個大型工程,就是加大城市配電網、農村配電網建設和改造力度,特別是加大中低壓配電網投資比例,解決供電和卡脖子等突出問題。由此可見,中低壓交聯聚乙烯絕緣電力電纜將分得較大的市場份額。10kV和35kV移動型乙丙橡膠絕緣軟電力電纜的需求也會上升。110kV和220kV交聯電力電纜年需求量也將逐年增加,500kV交聯電力電纜,若干年后,也會逐步走向國產化。另外,海上大型風力發(fā)電建設和并網,需要35kV淺海電力電纜的支持,數量也很可觀。
七、結束語
由于各個國家能源和用戶分布以及電網情況各不相同,各國對智能電網的認識和理解并不統(tǒng)一,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控制技術實現電網的智能化已成為普遍的共識。不管建設方案如何多變,對于電線電纜,終是一個含有超量的技術和數量的市場機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