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把特斯拉的“特供電池”帶來中國
松下將在中國江蘇興建一座動力電池工廠,投資數億美元。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biyoush.com/article/201705/358603.htm工廠選址于蘇州,生產的電池與特斯拉使用的18650型三元鋰離子電池相同,并且松下將與中國合作伙伴合資建廠。據了解,雙方已經接觸了一段時間,中國電池工廠的合作協議也已經簽訂,預計在2017年下半年投入生產,2017年電芯年產能約為1億支。
作為特斯拉的動力電池獨家供應商,說是松下成就了特斯拉也不為過。糾結猶豫多年后,它終于也要來中國建18650電池廠了,這一次它更想在中國扶植出第二個特斯拉嗎?
松下電池業(yè)務在中國已經有很多布局,包括2015年底投入4億美元在大連興建矩形鋰電池工廠,用于電動汽車和插電混動汽車,以及更早期的北京個人電腦電池工廠等。
在消費電子領域,松下曾遭遇韓國企業(yè)低價圍剿,最終難以承受,于2015年年中關閉了北京的個人電腦電池工廠。而建設大連矩形電池工廠,即是松下中國電池業(yè)務向新能源汽車領域轉向的標志。
這一次的中國蘇州建廠,生產特斯拉“特供電池”,更彰顯了其在汽車領域的更大野心。
中國在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fā)展力度上,無疑是全球最為積極的國家。據了解,2016年全球新能源汽車出貨量中,中國的年增長率超過50%,全年銷量可能接近80萬輛,位列全球第一。美國次于中國位列第二,其他國家的市場占比僅為個位數。目前,在川普能源新政下,美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或將陷入低迷,那么中國市場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地位將更為突出。
中韓薩德事件之后,三星和LG化學在新能源推廣目錄當中相繼失寵,失去了與補貼綁定之后的價格優(yōu)勢,留下大片市場。
松下在2016年1月與特斯拉聯合投資50億美元在內華達州興建電池工廠,成為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工廠,日前已經投入生產。而此次再以動力性能更強、價格成本更具優(yōu)勢的18650電池進駐中國,無疑是希望在美國之外,鞏固中國這個新能源汽車關鍵市場的戰(zhàn)略布局。
從商用車切入中國市場
另據記者了解,本次與松下建立合作的中國企業(yè)為捷星新能源科技(蘇州)有限公司,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的建廠合作,蘇州市政府也出資參與,與松下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
捷星新能源成立于2011年12月,是一家動力鋰電池PACK廠商,是國內最早從事動力鋰電池管理系統(BMS)研發(fā)的企業(yè)。捷星新能源除了已經掌握18650三元鋰離子電池管理技術之外,還擁有主動均衡式等BMS技術、高安全性能的PACK技術、國內第一款18650插電式混合動力電池系統,以及完整的新能源汽車電機及其控制技術和整車控制系統的研發(fā)技術。
捷星新能源當前主要的市場在于商用車領域,據了解,松下中國電池工廠將獨家供應捷星新能源。這表明松下在中國的動力鋰電池業(yè)務將先從商用車切入,向乘用車領域滲透。
查閱公開資料得知,捷星新能源為中國多家主流品牌車廠提供基于18650電池的三電技術支持和產品配套。2015年捷星新能源在上海市純電動物流車領域的占有率接近90%,也成為南方某知名汽車企業(yè)全年最佳動力電池系統供應商。最新消息,捷星新能源與松下已經以合作伙伴的身份,一起與車企洽談業(yè)務,對象鎖定主流的新能源汽車企業(yè)。
以日本企業(yè)的文化,以及松下和特斯拉的合作路徑來看,松下選擇捷星新能源作為動力鋰電池進入中國市場的橋頭堡,最大的考慮或在于捷星新能源掌握的一系列BMS、PACK安全等自有技術和已有的成熟客戶群。原因在于,雖然松下生產的高容量18650電池性能強悍(能量比超過其他電池30%)是行業(yè)翹楚,但是松下也非常清晰電動汽車行業(yè)首要考慮的因素是安全性和市場。將優(yōu)異產品性能與安全的管理系統結合,進入到一個大的市場,這是一個精準的戰(zhàn)略布局。
在中國再造一個特斯拉?
市場上,要成為中國版特斯拉的聲音不絕于耳,但真正與特斯拉崛起路徑相似的企業(yè)并不多。
捷星新能源與特斯拉的基礎有非常相似之處,掌握著自有的動力電池系統技術。同時,也將與海外的特斯拉遙相呼應,成為中國這個新能源汽車大市場下,松下動力電池的重要輸出陣地。但記者查閱了各方信息,捷星此前并沒有生產品牌轎車,主要還是做技術和解決方案等的輸出。
此外,據記者了解,松下關于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布局不僅在于動力電池,其還有音響、空氣凈化器、電動空調等汽車電子相關業(yè)務。
而查閱資料可知,早在2015年1月份,松下就與捷星新能源合作過電動空調壓縮機項目。本次與捷星的電池工廠合作之后,松下的新能源汽車配套業(yè)務,包括E世代駕駛艙、汽車音響、車載空氣凈化器等勢必會借勢進駐中國。外資企業(yè)均十分看中的政府資源和企業(yè)文化契合度,后續(xù)的合作很大可能還是選擇捷星新能源?這對于后者來說,意義將大不一樣。
畢竟當前新能源造車浪潮正波濤洶涌,一家掌握了三電技術、電池制造以及汽車零配件等資源的企業(yè)很難不進入整車制造,那么這是否意味著,另一個特斯拉誕生在即?而這又將多大程度更強激活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生態(tài)?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