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波段波導到微帶的對脊鰭線過渡
過渡段的長度l不能過短,過短時,端口的反射系數(shù)較大;也不能過長,因為過長時,電路的損耗較大,只能采取折衷的辦法,一般l取1.5左右。這里給出了用于Ka波段26.5~40GHz的過渡結構設計。矩形波導采用WR-28(a=7.112mm, b=3.566mm),微帶和鰭線的介質基片都采用RT-duroid 5880材料(相對介電常數(shù)=2.2),厚度h=0.254mm,金屬條帶厚度t=0.017mm,微帶寬度w=0.76mm。
3.2 仿真模型及結果
在波導—微帶對極鰭線過渡設計好后,我利用仿真軟件CST Microwave Studio對所設計的過渡進行了計算機仿真。仿真模型如圖1所示。
圖3 (a)波導-微帶對脊鰭線過渡的CST仿真模型
圖3 (b)波導-微帶對脊鰭線背靠背CST仿真模型
模型中其它敏感幾何參數(shù)如表1所示(單位:mm)。
表1 矩形波導-對脊鰭線過渡參數(shù)表
名稱 | 尺寸(單位:mm) |
50歐姆微帶寬 | 0.76 |
過渡長度 | 8 |
波導寬邊 | 7.112 |
波導窄邊 | 3.556 |
阻抗變換微帶長 | 1 |
微帶上邊到波導底邊距離 | 2.518 |
微帶下邊到波導底邊距離 | 1.398 |
在利用CST軟件對所構建的模型進行求解時,為了獲得準確的結果,仿真設置是十分關鍵的。網(wǎng)格的大小決定了精度,它必須和計算機的計算能力相互折衷。一方面,網(wǎng)格越多就越精確;另一方面,計算大量的網(wǎng)格需用大量的CPU時間和內(nèi)存,所以,在保證精度的前提下盡量簡化網(wǎng)格。
采用CST軟件對過渡結構進行S參數(shù)仿真,仿真結果如圖4所示。
(a)波導-微帶對脊鰭線過渡仿真結果
(b)波導-微帶對脊鰭線背靠背模型仿真結果
圖4
從仿真結果可以看出,通帶平坦且插入損耗小,帶內(nèi)無諧振點。結果不好時,可以優(yōu)化半圓弧的位置或半徑。在優(yōu)化網(wǎng)格時,首先先不加密,產(chǎn)生一個粗糙的初始網(wǎng)格結果,然后再加密,我一般選2-4個passes。
4 結束語
本論文主要是介紹波導-微帶對脊鰭線過渡結構,利用CST軟件對該電路結構在Ka頻段進行仿真優(yōu)化。該結構能在寬頻帶達到良好的過渡效果,具有結構緊湊、尺寸小、易于裝配和批量生產(chǎn)等優(yōu)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