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通網絡在4G又回到了第一?
換一個角度,從時域上看,一個10ms中,TDD上行鏈路可占用4ms(4個子幀),而FDD上行鏈路占用10ms,所以FDD較TDD模式可使用的RB資源更多,產生吞吐量越大。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biyoush.com/article/201611/340351.htm從理論上計算FDD與TDD上行容量相差20%左右,這個值相當于在小區(qū)覆蓋邊緣且單用戶時計算出來的。在網絡規(guī)劃過程中,需要考慮這個因素,設置小區(qū)邊緣最大SINR和實際需求的SINR余量,這樣20%的容量差異相當于SINR降低3db,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鏈路預算后的小區(qū)半徑TDD要小區(qū)FDD,所以說LTE TDD的覆蓋要差與LTEFDD。
高通當年就給移動提過醒:要是單用TDD技術實現中國全覆蓋需要建設基站的數量是300萬個以上(這也是為什么移動每年都打報告要求工信部批復移動也使用FDD進行混合組網的原因)。
說的再簡單點就是,TDD基站本身只有FDD基站覆蓋的80%效果。
(三)、都是4G,回落到3G和回落到2G體驗完全不同。
聯通FDD/WCDMA互操作上的優(yōu)勢,以及聯通3G網絡相對移動3G/2G網絡的絕對優(yōu)勢,聯通4G的用戶體驗實際上超過了移動動的4G用戶體驗。要知道,論互操作用戶體驗,聯通FDD/WCDMA互操作肯定是做得最好的。移動、電信都以SVLTE為主,雖然移動的CSFB也在逐步成熟中,只是移動CSFB是直接回落到2G網絡,無法與聯通相比。因為,聯通4G用戶在沒有4G信號的區(qū)域,回落到3G上,享受DC-HSPA+/HSPA+也很不錯。而移動4G用戶在沒有4G信號的區(qū)域,回落到移動的3G,基本不堪使用;繼續(xù)回落到2G,信號還是不錯的,但2G數據業(yè)務只能滿足文字和VGA分辨率圖片的傳輸需求。
再算算3G的基站,截至2013年底,中國移動有45萬個TD-SCDMA基站;中國聯通有45萬個WCDMA基站,中國電信有35萬個CDMA基站和10萬個PHS基站。也就是說,聯通4G網絡的高速和持久的體驗不僅靠70萬4G基站支撐,還有45萬個WCDMA基站托底,而移動據說45萬個基站基本停用了,體驗當然不一樣。
好了,既然有人拿144萬基站說事兒,認為誰的基站數量多體驗就是第一。這是站不住腳的。既然要算,那就算算,上面分析的三條:1、因使用高頻段TDD基站覆蓋范圍大約是使用低頻段FDD基站的80%;2、TDD基站本身只有FDD基站覆蓋的80%效;3、聯通還多了45萬個WCDMA基站。要不要算算?
聯通70萬4G基站+45WCDMA基站等于115萬個基站;移動144萬基站*80%(頻段減弱覆蓋)*80%(制式本身減弱覆蓋)+0個TD-SCDMA基站等于92萬個基站。聯通115個基站效果是不是大于移動92個基站效果?
當然,我的數學是邏輯老師教的,這也就是簡單算算,不具備完整的科學依據。但總比簡單對比基站數字更貼近“體驗”的真相,不是嗎?!
三、那么聯通4G體驗起來真回歸第一了嗎?
我們還是讓事實說話:
(一)、聯通在只有45萬基站時候的德銀2016年3月29日報告:聯通天生快。
那時候,聯通4G基站只有45萬,速度為什么還是表現優(yōu)異?關于FDD和TDD各自的優(yōu)劣勢相關部門是有要求不要做詆毀性對比,但是兩者之間在速度上有明顯的差異卻也是眾所周知的事實(都不考慮載波聚合的話):TD-LTE理論下行峰值為100Mbps,上行峰值為50Mbps;FDD-LTE理論下行峰值為150Mbps,上行峰值為40Mbps。簡單說就象開汽車,一個最高能開100邁,一個最高能開150邁,1.5:1的倍速,體驗速度沒區(qū)別是不太可能的。
因為FDD是雙行道,所以在相同的帶寬條件下,FDD的速度大大領先于TDD,甚至在高速移動場景下,FDD也完勝TDD。FDD是連續(xù)控制的系統(tǒng),TDD是時間分隔控制的系統(tǒng)。在高速移動時,多普勒效應會導致快衰落,速度越高,衰落變換頻率越高,衰落深度越深。在目前芯片處理速度和算法的基礎上,TDD移動臺的移動速度只能達到FDD移動臺的一半甚至更低。這是因為高速運動時信道變化快,無論是信道估計還是資源調度都需要快。在FDD中,上下行是同時的,如果手機端發(fā)現接收信道質量變差,可以通過上行快速告訴基站做調整。但是,在TDD中,由于是單行道,手機報告的信道就會延遲。用過單工對講機的朋友就會有體會,在對方講話時,你不能同時講話,明明知道那個人在罵你,你不能立即響應,等輪到你講話時,你可能只記住對方罵你的最后一句話,前面的話都記不清楚了,自然來不及對罵回應。所以在高鐵、動車、高速公路上,FDD具有絕對優(yōu)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