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鴻溝:英特爾“播種”新生態(tài)圈
在英特爾繪制的生態(tài)譜系圖中,大數據是萬物互聯的基礎環(huán)節(jié),找到方式分析和利用大量數據是英特爾的機遇和必須逾越的關隘:一方面向物聯網設備提供處理器,另 一方面通過軟件分析這些設備生成的數據。而放棄自身的Hadoop而轉投Cloudera一度被解讀為英特爾在大數據軟件業(yè)務上缺乏DNA的表現。
與內生力量互補,財務投資是英特爾在大數據軟件領域占得先機的必要方式。英特爾投資云軟件和大數據部董事總經理DharmeshThakker表示,從底層的數據中心到前端的數據應用,英特爾投資介入了大數據產業(yè)各層級的投資。
在2013年英特爾投資峰會上,DharmeshThakker曾經提出,“必須證明大數據可以幫助企業(yè)”,確定了接下來一年大數據應用投資的一大重點——尋找大數據為企業(yè)服務的入口。
從今年英特爾投資公布的投資列單看出,零售及電子商務類企業(yè)是數據應用的重要入口:舊金山的Gigya公司開發(fā)了基于云的客戶身份管理平臺,幫助企業(yè)將不知 名的Web或移動訪客轉化成忠誠、具有互動性的客戶;臺灣的數字標牌網絡運營商PilotTV公司專為零售點設計、部署和聯合運營數字標牌,目前在便利 店、快餐連鎖店、藥店和地鐵站等各種渠道運營擁有超過6000塊屏幕。
在企業(yè)端的數據應用背后,更為深刻的大數據變革正在醞釀。 DharmeshThakker相信,大數據的下一個十年將從“產生-收集-存儲-分析”的線性模式向即時分析(real-time analysis)轉變。凌琦補充指出,傳統(tǒng)的數據系統(tǒng)為解決問題而設計,數據以原始形態(tài)存在,部門之間不能通用,當需要時再從中抽取,實際被抽取并得到 處理的數據只占總量的5%;當數據使用的方式被改變,面對比過去大幾十倍甚至更多的數據,需要更新的技術方式進行處理。
在DharmeshThakker看來,英特爾有必要借助全球市場促進技術的積累和流動。他表示,投資俄羅斯的公司旨在贏得工程人才,投資印度的數據挖掘企 業(yè)是為了獲得數據服務的工具,而中國是這些工具和人才資源發(fā)揮價值的重要市場。DharmeshThakker認為,中國大數據市場的成型還需3到5年時 間,恰好是一些企業(yè)的機會所在。
目光還可以投向別處。對英特爾投資來說,以色列亦是他們看好的技術輸出要塞。今年,總部位于赫茲利亞的 Stratoscale公司被英特爾投資相中。這家科技企業(yè)為可擴展式計算建立必需的軟件基礎設施,幫助客戶使用各類計算資源,并對數據中心內的計算和存 儲做出統(tǒng)一管理。英特爾投資西歐與以色列區(qū)域董事總經理Marcos Battisti對記者表示,“只依賴硅谷的技術創(chuàng)新是不夠的”。
評論